“这个根沿着路长,你在这里直接铲一下。”在黄河上工作了20多年的王师傅,对背河大堤上的杂草种类、根系分布、除草方法了如指掌。在我们参与黄河防洪工程日常养护,进行堤顶边坡修整、除草的时候,王师傅在我打算铲除掉一棵钻出路面的杂草前,指着一米外的另一棵杂草根部这么说道。
说完,他亲自示范,用铁铲在另一棵杂草根部轻轻用力,然后顺着堤顶拎起来一长串沿着路面边沿生长的杂草。
在一上午的养护实践中,王师傅带着我们在大堤边坡上上下下,修整了200米的边坡。初次接触这些日常养护工作的我们不停的提问,王师傅不厌其烦、百问不倒的向我们一一讲解槐树根芽、蒿类植物要如何除去,以及除草对于黄河防洪工程的意义。每一种杂草,在他的字典里面都有着最清晰的定义,也许不是出于植物分类学的基础,但是对水务工作却极为实用。
王师傅今年45岁,和几乎所有开仪工程班的一线员工一样有着皮肤黝黑,身材结实的典型特征。但是目光格外有神,而且一直活跃的跟我们示范各种工程养护与抢险技能。每当我们向他提问,王师傅总是仔细的听完再一一解答,而且对我们实际操作的笨拙也特别耐心,手把手的教我们操作铁铲、铁钎等工具。
问起来才知道,整个孟州河务局目前只有一位已经退休的高级技师,王师傅2006年评定为技师,今年5年的期限已满,正在申报高级技师。如果评定成功,他就将成为整个孟州河务局唯一一位在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评定,不仅需要工龄、学历等硬性条件,也对工作创新等有所要求。王师傅有些羞涩,又分外自豪的向我们介绍道,他的创新成果是现在正在向全省系统推广的防洪工程养护千分制考核标准,其中对养护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具体又可操作性强的打分标准。
工程养护工作十分辛苦,每位一线员工更是负担着繁重的日常养护任务。每人6公里的责任段包括割草、整修等体力消耗巨大而且枯燥的工作。“在工作之余还要创新会不会很累?”我们问王师傅。他很严肃的说,他从日积月累的工作实践中积累、提炼出这些标准,对养护职工、对考核的领导有具有意义。而且,开仪工程班有完善的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分享的机制,他也得到了很多出去培训进修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他只是觉得作为一个普通职工能够为整个防汛工作的管理机制作出贡献非常的高兴和光荣。他也在培训和进修中学习和完善了自己的水利知识,不仅对堤防养护工作做到专业精通,也不断学习和接触大坝修建等方面的水利知识。
黄河大堤蜿蜒千里,河务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堤坝的堆砌和修筑,也包括对水利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很多基层员工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为了更好的承担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他们都在工作之余自觉自愿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从王师傅朴素的话语中,我们都不觉感到一些惭愧。
在这个“拖延症”成为通病的时代,我们端坐在办公室里面的工作与这些一线职工相比,实在算不上繁重,但是在学历光环的背后,以工作为借口,以倦怠为借口,很多人都松懈甚至忘记了学习。但王师傅的话语让我们认识到,专业素养的积累是对履职尽责的保证,专业知识的不断储备和更新也是对岗位职责的尊重。(国家开发银行营运管理局 肖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