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踏工作岗位,已没有之前的书生意气,个性棱角也被磨得圆滑,工作是一层不变的,似乎缺乏着生气,生活的压力像每天充满人流的地铁一样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环境里,迷茫充斥着每日每夜,感动少点,理想少点。在这样的时光下,我像缺少油的汽车一样寻找着人生的“加油站”。“根在基层,走进一线”的调研实践活动正是这个及时的“加油站”,让我寻找到那些“情”,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小火苗,不再迷茫,感动多点,理想多点,坚持多点,努力多点。而这些就是那些“情”:
激情
黄河水利委员会焦作市河务局退休老杨局长曾经参与1982年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对该工程有着极深的感情,而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在介绍杨庄改道工程时,70多岁的老局长依然中气十足,激情四射,那介绍的词语好像一段激情的黄河歌曲回荡在我们的心中。老局长现在的激情还能如此,不禁让我联想起30年前的那段岁月,老局长或许还是普通的一个技术工人,在烈日下背着大布袋堆砌新大堤,或许累倒过,但还带病工作,或许看到大堤抵御洪水那一刻,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激情,或许就是那段岁月最刻骨的痕迹,但仍能让老局长一阵激动,同时也在感染我们。岁月褪去,激情不变,像不打折的遗产一样传递给我们,给每一位青年人。那些迷茫和烦恼已不再重要,那些压力和困难已没意义,用我们的激情,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战胜这些,建立属于我们的世界。
“爱”情
黄河水利委员会孟州市河务局局长宋艳萍是基层河务系统罕见的巾帼局长。宋局长沉默寡言、心思缜密,秀气的脸上透着无比的坚毅。在孟州河务局开仪工程班调研实践的日子里,每个团员都对宋局长有着深深的好奇,却又不敢跟她直接交流。在跟多个职工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大多职工都对宋局长有着深深的敬意。宋局长于1988年毕业于黄河技术学校,一毕业就来到开仪工程班做基层技术员,当时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时期,很多治河工程都是从那时起开始修建的。宋局长和其他男职工一样吃住在治黄工程的前线,不怕苦,不怕累。除了白天的体力活在外,宋局长还根据其扎实的技术功底提出很多措施对策。问宋局长是什么让她扎根基层一步一步地走过艰难困苦。宋局长连说了三个“爱”:对黄河的爱,对脚下土地的爱,对治黄工作的爱。这个爱是持续的,是一种艰辛的过程,也是最幸福的结果和回忆。有了“爱”,再艰难的事情也是美好的。
师情
开仪工程班的杨治义是我拜的基层之师。在巡堤过程中,我向他学习了一路,时间虽短,感情实深,成就终身师情。杨老师今年39岁,已在孟州河务局干了20多年。多年的巡堤生活已让杨老师脸上有着“时尚”的小麦色。杨老师坚毅的眼神时时提醒我杨老师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地方。杨老师说他之前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在工程班工作,后来觉得自己应该深造一下,在2005年,虽已年多30,却脱产到黄河技术学校学习水利知识。当时领导都不同意,看他很坚持才同意,所以他当时也面临着很大压力。再后来,也就是去年,杨老师考过了工程师。杨老师说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也深信踏实才能出真知。他说无论什么岗位都要有一个低姿态,踏实认真去干,才能一步一步走得稳,走得实。
友情
“根在基层,走进一线”黄委团的各位团友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平均不到28岁,都是同龄人,一起走基层,一起寻答案,一起种植友谊,一起收获明天。我们来自不同部门,有着不同背景、不同想法,或许面对着不同的问题,性格也千差万别,有人性格沉稳有魄力,有人聪明有能干。但是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有着共同的品格,我们有速度、有活力、有创意,我们有韧劲更有激情,我们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我们有坚持到底的信心,我们都做到了带着“期待”来,带着“值得”走,我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友谊,因为我们七天黄河行,终身黄河情。


那些震撼的瞬间
(社科院 王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