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突突……”这是抗旱服务队在帮村民打井时机器的轰鸣声。
“打一口井需要多长时间?”
“大约一周时间吧。”
记者站在一口直径大约50厘米的井旁,往井里一望,大约十几米深。
“这一口井能供多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四五户人家吧。”
在四川旱区,活跃着一支专业的抗旱队伍,他们发挥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打井挖塘,拉水送水……为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证抗旱浇灌需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那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中,四川省的各级抗旱服务队就展示了身手。他们战高温、斗酷暑,为群众找水、打井、抽水、送水,出动抗旱机具67万台套(次),提水9.4亿立方米,抗旱浇地1092万亩,抗旱打井3.5万眼,解决了因旱223万人、22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成为基层抗旱第一线的排头兵。
今年川南发生特大干旱之际,四川省泸县抗旱服务队在全县10多处旱情最严重的地区紧急开展抗旱工作,在短期内维修抗旱设备180多套,打井28口,淘井385口,解决了3万多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这支流动的抗旱突击队始终践行着“群众抗旱有困难,请找抗旱服务队”的承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也证明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四川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过问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在投入上给予倾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全力支持抗旱服务组织发展壮大。1998年7月,省政府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四川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意见的通知》,对加强全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川省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由财政、水利两部门齐抓共管,确定了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基础向乡镇辐射的思路。1995年财政、水利两厅共同制订了《四川省抗旱服务组织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财水两厅又共同制定出台了促进全省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
资金倾持加之政策扶持,一支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抗旱服务队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四川省已经形成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基础、流域片区水利水保站抗旱服务分队为纽带、村社抗旱协会为补充的三级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建成县级抗旱服务队126个,乡镇级787个,村级抗旱协会25个,从业人员3860人。拥有抗旱提水设备1.2万台套,抗旱提水能力达到每小时42万立方米。
近10年来间,四川省抗旱服务组织平均每年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00多万亩、解决70多万人、60多万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发挥了显著的抗旱减灾效益。特别是在抗御2006年、2010年和2011年的特大干旱过程中,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在提水抗旱保栽、保苗、保人畜饮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障重旱区人饮安全、夺取粮食好收成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