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川蜀大地,绿意正浓。白色水泥制成的微水池在绿色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耀眼。走近了看,有的干涸见底,见证着这场干旱的威力,有的却碧波荡漾,支撑着周边几户人家旱时的生产生活用水。
以“五小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给大旱时节的天府之国带来了绿色的希望和有力的支撑。
送水到户保人饮
干旱没有给乐至县大佛镇二龙村的陈代应一家带来饮水困难。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政府出力又出钱,把水送到家里,不用出门就可以喝到水。”陈代应一家是单户供水的受益者,他介绍说,以前没有实施单户式供水工程的时候,需要到几百米外的地方挑水喝,如果家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就只能靠老人和孩子。这种单户式工程针对的是居住较为分散的饮水困难农户,原则上一户一井,对于相对集中的两户或三户,在保证水量的情况下,也可多户共用一井。
四川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在偏远地区,主要采取大院集中供水和单户式供水两种方式,通过统一科学布点,把甘甜的水送到千家万户,让“最后一公里”真正惠民。
另一种大院集中供水工程则一般选取偏远且住户较集中、地理位置较高且不易蓄水的地方,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一口深25米左右的机井日出水量能达到25~50立方米左右,能够满足250~500人的生活用水。地下水由潜水泵经提水管线抽至高位水池,再经过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测。在卫生防疫部门出具合格的检验报告后,方可将水通过管线引入各家各户。
这样的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基本覆盖了四川农村需水的所有区域,使农户用水没有死角,随着城镇供水骨干工程网络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科学调度为春灌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的蓝莓产业园,是西部最大的蓝莓生产基地。清明时节,记者看到,园区的工作人员正给蓝莓树浇水。“多亏有了水利工程,不然今年大旱,秧苗存活都难以保障。”当被问及这些水从哪里来时,他们指着山对面说:“那边有个水库,叫大安水库,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利用泵站、微型水泵将水提到蓄水池,然后通过蓄水池向土地灌溉,每年引水达4万立方米。”
蓝莓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种植丰产蓝莓大苗500亩,果园年产值达3000万元。2012年年底,蓝莓产业园种植面积增加到6000余亩,在有水源保障的条件下,如果按去年的收益计算,5年后总产值预计可达3.6亿元人民币。
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水是关键性因素。今年气候干旱,园区主要调用来自镇内水沟(渠)、水库等地的水源,有效地解决了6000多亩蓝莓的春灌问题。水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其作用在大旱之年尤为凸显。
据同行的水利厅工作人员介绍,四川省在经历了2006年特大干旱后,痛定思痛,加快了旱区水源工程建设,投资508亿元,规划建设重点水源工程407处,新增供水能力37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36万亩,供水人口1938万人。2010年以来,已新开工建设17处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和5处引提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5.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55万亩,供水人口321万人。
“五小水利”显成效
在乐至县,村民们有自己的“聚宝盆”,那就是一个个随处可见的微水池。据老乡介绍,每个微水池大约能容纳100~200立方米水。它们不仅可以解决周边几户人家的生产用水问题,而且给村民们的养殖业提供场地。村民利用微水池养鱼养鳖,除了向土地要财富外,又多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乐至县水务局局长杨东告诉记者,正是有大量微水池这样的“五小水利”工程的存在,目前在干旱的情况下,乐至县工程蓄水情况较好,可用水量达6400万立方米以上。去冬以来,全县又维修了塘堰1041口,新建维修微水池1238口,维修泵站32座,新建干支渠59.5公里,新建田间渠72.8公里。
的确,在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五小水利”工程成为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据介绍,四川省纳入《西南五省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规划(2010—2015年)》的项目投资规模为259亿元,规划建设小塘坝6.99万处,小水窖(池)50.22万处,小堰闸0.51万处,小泵站0.85万处,小渠道4.02万公里。这些项目建成以后,预计将新增和恢复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66万亩。这将成为未来四川应对旱魔的制胜法宝。
旱灾袭来,从容应对。四川省提前部署,科学应对,有意识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提早安排蓄水增供,使水利工程在今年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尝到了水利工程助力抗旱的甜头后,四川省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早准备早部署,打有准备之仗。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