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库往往可以保障一个地区的用水安全,一根水管往往成为一片农田丰收的命脉,一座水窖能够在干旱面前让一个家庭多一分从容……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体会,无不生动地告诉我们水利工程是抵御旱魃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国局地和区域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频发连发,抗旱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提醒我们,抗旱不再仅仅停留于“抗”,而是需要主动防御,切实采取措施,不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防洪、抗旱、灌溉等方面的巨大综合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抗旱保民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水利部门,长期以来力图破解水利工程建设“基础脆弱,欠账太多”的困局,让水利工程真正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国家防总与发改、财政部门提前下达14个受旱省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西南五省区市中型水库建设项目资金,并优先安排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抗旱效益的发挥,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稳扎稳打的完善与推进。饱受干旱之苦的云南,四年来累计新建的157座大中小型水库和135万余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使目前全省库塘蓄水总量比旱灾最重的2010年同期多蓄11.11亿立方米,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减少500余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减少1300多万亩,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水利工程硬件建设还需要水利工作者精心管理和科学调度的软件支撑。在抗旱实践中,国家防总和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强化流域水量配置和骨干水利工程、灌区、泵站、涵闸科学调度,千方百计开辟抗旱应急水源。广大水利工作者以负责的态度、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智慧让水利工程化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难题,成为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方面无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53%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旱灾已从传统的农业扩展到城市、工业、生态等领域的现实状况下,干旱的常态化和日趋扩大化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旱情背后暴露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我们呼吁全国上下有关各方要在水利建设资金上予以保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落实上予以大力推进;要加强抗旱水源科学调度,尽可能多引、多提、多拦、多蓄,努力增加库塘蓄水,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要加大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兴修各类应急抗旱水源工程,特别是抓紧对“五小水利”进行清淤、扩容和改造,提高应急抗旱能力,让未雨绸缪的抗旱水利工程建设能够真正成为带来民生福祉的惠民之举。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