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基层·中国梦水利部之广西田阳调研团 喜洋(水利部)、田圆(国务院港澳办)、周娴(国家烟草专卖局)等



手记:
经常有同学在QQ群里问“要填个表,我是哪年哪月哪日入党的?”“谁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这位百色起义前出生的85岁高龄的老人,居然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入党日期和介绍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年事已高老伴的生日、结婚年份都已经记不得了。整个访谈过程中,因为老人耳朵不太好,话很少,但说到入党他的兴致一下子很高。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时代,他入党想的是了解国家政策,提高政治素质,这最淳朴的入党动机,这对入党的自豪感,这么多年历久弥新,值得很多年轻的同志们学习。
另外,老人家的条件不可谓好,但他和村里的大多数人一样,那样地简单知足。现在社会的人们,如果能对物质生活少一点希望和要求,少一点攀比和浪费,而是对自己的精神上多富足一些,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那相信大家的幸福指数也一样会提升很多。
访谈实录:
关于家庭
问:罗老,您家里几口人?都在哪儿工作?
答:总共5个人,我和老伴在家,儿子在田州开车,孙子在北京工作,还有个孙女。(老人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家庭人员情况)
问:他们多久回家一次?平常打电话吗?
答:儿子在县城,每月都会回来。孙子每年春节会从北京回来。经常打电话的。
问:您觉得是子女在身边好,还是出去打工拼搏好?
答:小孩去打工好啊,不打工没钱,这样生活条件好点。
问:平常子女不在身边,看病怎么办?
答:一般都没病的,身体平常挺好的,看病要去县城。
问:您最远去过哪里?
答:田阳咯。
关于选择性记忆
问:听说您是现在村里最老的共产党员?
答:(很高兴地笑起来)恩,那会儿整个村只有10几个党员,我是1960年的第三批党员。
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您还记得入党是哪天吗?
答:记得的,10月1号!
问:(再来个高难度的)您还记得入党介绍人吗?
答:黄汉普,但是他已经走了。应我们要求,他在我们的小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介绍入党 黄汉普 1960.10.1入党”几个字。
问:当时为什么想入党?
答:入党好啊,不入党政治素质低,国家的大事都不懂。
问:还记得您是哪年结婚的吗?
答:这个记不得了。
问:您老伴生日呢?
答:1929年生的,具体日子记不得了。
关于梦想
问:您还记得年轻时的愿望吗?
答:年轻的时候啊,条件很差,就干活做工,有吃的有喝的温饱就好了。
问:对现在的生活感觉怎么样?
答:挺好的,政府补助每月300元,新农保一年660元,还有家里7亩地租给别人种玉米。
问:您担任村委文书30年,感觉村里的变化是什么?
答:以前村里是一间瓦房,现在都是楼房了。以前村干部是没有工资的,群众推举、工作队宣布任命的,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以前是不通公路的,到县城开会要走4、5个钟头。
问:您对儿女有什么希望吗?
答:小孩嘛,自己打拼怎么样就怎么样了,没什么,要知足。
问:您还有什么愿望吗?
答:没有其他的了,都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