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水上塬铸丰收

丰收
中国水利网站9月16日讯(记者 秦延安)秋高气爽时节,记者走进渭北大地,只见通红的苹果压弯了枝,雪白的棉花裂开了笑脸,鼓鼓的玉米露出了金黄,一条条整洁、标准、宽阔的渠系穿梭在这丰收的田野之中。
“过去我们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就没有好收成。自从有了桃曲坡灌区,年年都是旱涝保收。”看着即将丰收的庄稼,陕西省富平市齐村乡涝池村60多岁的贾俊仁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
陕西省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素有灌溉传统的三秦大地,水利设施仅有“关中八惠”、“汉中三惠”和陕北两渠,部分设施老化待修,全省基本农田仅有336万亩。立足重建经济基础,提高粮食产量,陕西省集中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
60年来,陕西水利情系三农。在灌区建设中,陕西省将灌区新建、续建与更新改造相结合,加快对灌溉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力度。20世纪80年代末,陕西省政府将关中宝鸡峡、泾惠渠、交口三大灌区更新改造列入20项兴陕工程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项目,以挖潜增效和方田建设为重点进行更新改造;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投资15亿元建成了东雷抽黄二期工程,新增设施灌溉面积124万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16.6亿元对关中九大灌区进行了更新改造;抓住国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机遇,从1998年起对全省12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与此同时,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节水示范园区和节水增效重点县等项目,大力实施“小工程、大群体”示范项目,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蓄、引、灌、排工程体系。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基本农田4088万亩,是60年前的12.2倍,水利设施控制面积达到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952万亩。正常年份,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3的水浇地,收获了占总产2/3的粮食,昔日靠天吃饭的三秦人民,如今已是粮果满仓、丰衣足食。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