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大旱之际编起幸福水网——云南省开远市碑格乡五小水利建设解困农村饮水

2013-11-21

山区小水利工程

地边水龙头,可以直接为水利工程补水

4月底,云南大旱之际,在小水利工程的保障下,尾朵朵村的烤烟长势良好

  从生存环境来看,碑格乡的幸福会来得异常艰难。

  这里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偏僻,最缺水,海拔最高,经济状况最差的特困乡,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少数民族聚居乡。

  在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之际,这个世代人背马驮拉水吃的高寒山区乡,41个自然村却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水滋润了碑格乡。各项社会事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水困,干旱山区不可承受之渴

  碑格乡难得下一场透雨。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让碑格乡即便下雨,也是雨过水走。

  由于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饱受水困的碑格乡村民,日复一日劳作在拉水运水的路上,望天田里也因缺水而结不出致富的果实。

  2009年,一场严重干旱,让水资源原本就极度匮乏的碑格乡,陷入更深的水困煎熬。乡党委、政府认识到,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转变,由送水吃到编水网

  抗旱初期,碑格乡与州内其他受灾地区一样,把抗旱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深入村寨运水送水。不久后,乡长施厚光就有了一份焦虑:拉水成本每立方米在100元以上,长此以往要花不少钱。今年送水应急解渴,明年、后年再出现旱情怎么办?长久以往,又怎么办?

  碑格乡决定转变思路,在保障群众有水喝的同时,寻求更长远的解决方案,把上级拨付的抗旱资金用出更持久的成效。

  在充分论证分析了碑格乡“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但“水源点水量小,出来就落走”的特点后,乡党委政府大胆提出采用“蜘蛛布网”的方式,充分发动老百姓开展抗旱找水源行动,掀起一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高潮。

  “蜘蛛布网,长藤结瓜”,就是通过配套管网建设,将现有的水源工程———鲁姑母水库和阿优水库水源以及碑格乡自来水厂、大水池,与小塘坝、小水池、灌柱桩、小水窖相连通,将管网延伸到田间地头,形成纵横交错、分布全乡的大水网。蓄水池、水窖、地边水龙头仿佛水管上“结的瓜”,再采取蜘蛛网式布局,将库存水源分流到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

  实践,众志成城解水困

  山区施工困难重重。找水源、铺管网、建水池、修水窖……水管站职工注定是排头兵。三四个月回不了一次家,结婚的度不了蜜月,吉普车在山路上跑着了火……他们与时间赛跑,在荒山野岭中,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石,不辞辛苦。

  在乡领导和水管站职工的带领下,饱受缺水困扰的碑格乡群众,以“财力不够人力补,水泥不够石头补,男人不够女人补”的豪迈热情和乐观精神,艰苦奋斗,积极开展自助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了开远五小水利建设中群众投工投劳次数最多的纪录。

  水网形成后,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碑格乡引导每个村委会成立用水户协会,每个村小组成立用水户小组。大水池和塘坝由用水户协会管理,小水窖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并颁发产权证,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的管理形式。

  引得幸福水,编就幸福网

  转过一座山,一片长势良好的烤烟映入眼帘。地中间一个白色的小水池蓄满了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闪动。尾朵朵村村小组组长介绍,以前种烤烟户均年收入6500元,现在有了水源保障,80%以上的农户仅烤烟一项年收入就上万元。他还指着膜下滴灌设施说,“现在种地不缺水,还是得注意节约。”从水困中走出来的碑格乡百姓,深知每一滴水的珍贵。

  来到山顶,只见一个约有2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水池蓄满了水。水管站站长李付真说,这水是来自更高处的一座小(2)型水库,利用高差,水从高处自流到这里,再从这里自流到山下的小水池、小塘坝、小水窖。顺着山势远远望去,赤色的山体下,结着一串串白色的“瓜”。这些小水利工程,是利用山里的石头和水泥混合建成的,节约了投资,节省了材料,有着典型的碑格特色。

  山路上,小水池边,62岁的彝族老人余美英笑着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惜我老了。”

  这是水给生活带来了变化,山区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五小水利工程在三年连旱之际,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保障。乡党委书记张敬东说,是水,增进了我们和群众间的联系。乡长施厚光说,希望这种“蜘蛛布网,长藤结瓜”的模式,可以为其他有着类似情况的山区解决饮水困难提供借鉴。

  实践证明,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是解决山区群众缺水困难的有效途径。大旱之际,抢抓机遇,扭转困局,缘于乡领导对水困的深刻认识和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他们因地制宜,大胆设想,主动作为,以智慧和勇气,带领水利职工和山区人民,用小水利做足了大文章,用大水网编就了碑格乡的幸福之网。

  如今,买摩托车、盖新房的,在碑格乡比比皆是。有着“一生只洗三次澡”心结的阿候村,支起了太阳能热水器。2011年,这个人口1.5万多的扶贫攻坚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826.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缺水时2008年的1521元,增长到如今的3330元。

  有水就有希望,碑格乡正站在幸福的起点。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6月9日

        
席晶 师晓莹


  相关新闻: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