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小农水推动土地流转企业化运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地处左江旱片的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人均产蔗产糖量高居全国之首,2011年成功申报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江州区以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为前提,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集中到企业手中统一经营,用财政投入“撬动”企业投资,建设高效节水灌溉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水源工程,滴灌管网由企业来投资。农民在变成“地主”的同时,又是工人,还是业主;家庭收入中既有“按资分配”的地租,又有“按劳分配”的工钱,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经营所得。同样土地创造出更多财富,生产力发生大飞跃。“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水利和科技”——江州“一滴水”,折射出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核心精神和巨大威力。
2 福建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红土地上演绿色革命
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汀县几十年如一日,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径。坚持走群众路线,是长汀水保的法宝;“大封禁、小治理”,是长汀水保的高招;专业队伍做事、推广科学治理,是长汀水保的亮点。长汀人创新封禁模式,坚持疏堵结合;创新技术,提高治理实效;创新科技试验方式,提升治理水平。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田肥、人富”,今日长汀,旧貌换新颜,成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3 安徽固镇县: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经验在全省推广
安徽省固镇县政府借鉴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理念,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审查委员会,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运行三年多来彻底改变了农田水利建设被动状况,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得以实施。鉴于固镇县创新取得的成效,安徽省开始在全省推广这一做法。2011年9月,安徽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2012年4月,《安徽省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发布,明确了规划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及召开会议议程。目前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已覆盖全省县级含农行政区,新的组织机构成为安徽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力助推器,并初显成效。
4 江苏淮安市:从“洪水走廊”到绿水生态家园
淮安水网密布,被称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又因地处淮河下游,过境客水占70%以上,因此一直有“洪水走廊”之称。近年,充分利用“四水穿城、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淮安市着力推进生态水利建设,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文化,坚持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统筹发展,高起点立意,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主城区累计完成生态水利建设投资10多亿元,组织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提升45项工程,同时开工兴建和复建了部分水文化工程。城市水环境大为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使淮安古韵与现代新城实现了完美融合,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和青睐,为建设“绿水生态城市”提供了水利支撑和优质服务。打造一座“水中城、城中水,绿中城、城中绿”的自然生态城市,淮安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水利建设之路。
5 云南开远市碑格乡:“蜘蛛布网,长藤结瓜”,编就全乡大水网
2009年,一场严重干旱,让水资源原本就极度匮乏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碑格乡,陷入更深的水困煎熬。在充分论证分析当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但“水源点水量小,出来就落走”的特点后,乡党委、政府大胆提出,采用“蜘蛛布网”的方式,充分发动老百姓抗旱找水源,掀起了一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高潮。“蜘蛛布网,长藤结瓜”,就是通过配套管网建设,将现有的水源工程与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相连通,将管网延伸到田间地头,形成纵横交错、分布全乡的大水网。蓄水池、水窖、地边水龙头仿佛水管上“结的瓜”,再采取蜘蛛网式布局,将库存水源分流到家家户户和田间地头。建设五小水利工程,解决了山区群众的缺水困难,编就了碑格乡的幸福水网。
6 山东宁津县:水利110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
哪里需要维修,哪里就有水利110。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山东宁津县组建6支水利110服务队,对全县13个乡镇、街道办共856个村庄实现无缝式管理。在全县设置了公开服务热线5219110,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酷暑寒冬,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涉水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水利110服务队员便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队的服务区域一般辐射方圆10公里左右,而且每队配备一辆皮卡车和两辆应急送水车,从根本上保证了服务的快速化和及时性。从小农水泵站、自来水管道,再到老百姓家中的水龙头,只要有涉水问题的地方,就看到宁津水利110队员忙碌的身影。把村庄看作城市社区对待,把农户当作城市居民家庭管理,变服务缺位为服务到位,最大程度发挥基层水利的服务职能。
7 江西鄱阳县:“黄金切割”切出采砂管理新思路
近年来,疯狂的非法采砂挖砂行为,打破了鄱阳湖的宁静,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2011年,江西省鄱阳县县委、县政府出台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意见,用新思路,打组合拳,对采砂船只进行切割转产试点,即采取动员社会筹资、政府补贴等办法,引导、鼓励采砂船切割转产、转业,对采砂船转产实行目标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消化过剩采砂船只。同时,对试点区域内拒不接受切割的采砂船舶,强行拖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停靠管理。切割前,采砂船民提交申请表,并与乡镇政府、切割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书。切割公司按约定价格回收船体割铁,县政府按采砂船估算造价与割铁回收价差价的30%,进行财政补贴。在切割工作中,根据自愿原则,优先安排切割转产的船民进入企业工作。群众得了实惠,政府买了安心。鄱阳县采砂船舶转产切割,为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8 山西右玉县:“西口”古道上的生态绿洲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西北边陲,是典型的缓坡丘陵风沙区。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山川变绿洲”,坚持生态建设。经过60多年的艰苦努力,硬是在沙化严重的晋西北荒原上营造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生态绿洲。在60多年的生态建设中,右玉县孕育形成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2009年山西省委做出《关于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决定》。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对学习“右玉精神”做出重要批示。2012年10月13日,右玉县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
9 海委清河河务局:四人小单位的管理经——承包到户,联手管堤
2011年12月,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清河河务局一跃成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这个4个人的科级水管单位,用小工程做出了大文章。2003年,清河河务局积极尝试,在漳卫南局率先实行堤防树木公开拍卖。随后,选择有经济基础、有劳动力、有威望的沿河村民承包堤防,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化种植。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在堤防绿化承包户中,清河河务局从中择优选取1~2个家庭,作为堤防水政工作联系户,边养护树木,边看守堤防。清河河务局还与当地公安部门联合,组建了堤防治安巡逻队,配合日常巡查,严厉查处和打击水事违法行为。清河河务局一方面将细节优化意识贯穿于养护工作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又以创新为理念,强化现代化管理,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4个人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10 浙江绍兴市:清水工程架设治水新坐标
2011年年底,浙江绍兴全市55个水质监测断面水功能区达标或基本达标率已达65%,比年初提高14%,Ⅴ类及劣Ⅴ类断面减少6个。水质变化源于绍兴实施的清水工程。“清水工程”,由引水活水、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四大任务组成。围绕清水工程,绍兴市建立责任考核、执法监管、市场运作三大机制,机制“逼”得各方人员想方设法节能减排、截污整治。绍兴市还建立“河长制”,并针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力度,限制工业污水排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置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则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方式,加以控制。以“清水工程”为开篇,绍兴治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