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记者 吴卿凤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水资源对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强对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作为水资源管理专家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陆桂华见到记者,话题自然而然就谈到他的提案上来。
近年来,陆桂华一直致力于对长江下游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这次,他把厚厚一叠调研资料带到了两会上。陆桂华告诉记者:“无论是从水质,还是河势岸线的稳定性,加强长江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我这里有这么几组数据。”陆桂华继续迅速翻开其中一页,用荧光笔标注的重点赫然醒目。“据水文部门监测,长江南京龙潭段Ⅱ类水比例从2006年的39.8%下降至2012年的1.9%,超过Ⅲ类水的比例已经接近10%,甚至水质优良的中泓都出现了总磷超标现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有监测资料显示,与2003年相比,2012年长江大通站输沙量下降了80%以上;下游河道一些重要节点的守护强度不足,崩岸险情仍很严重……”圈圈点点中还有许多调研得来的大量基础资料。
“这些存在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理。否则将对流域下游地区发展和生活造成极大危险。”说到这里,陆桂华的语速显然快了许多。
最后,他建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是国家尽快启动长江保护的立法工作。从国家层面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科学规范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各方面关系,保障长江治理与开发有序进行。二是进一步优化长江沿线生产力布局。按照保障长江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长江上中下游的生产力布局,形成严格保护上游、适度开发中游、合理开发下游的产业布局,禁止在长江建设高污染、难降解的建设项目,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保障上中下游利益,确保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强化控源载污,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跨省行政区水质交接制度。以水功能区为单元核定的水域纳污能力,建立河流水域允许纳污总量与陆域污染源排放总量削减的倒逼机制。四是加强河势变化研究,及时处置河道塌岸隐患。随着气候变化和三峡水库的运行,长江下游河道发生了较大变化,应跟踪监测水文情势和河道地形,强化河势演变规律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加固干流和整治入江支流,确保长江健康。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