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罗老人在讲述抗战故事
国家水利电力部为刘保罗老人颁发的荣誉证书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需要感恩当年的抗战老兵,因为他们是当年撑起民族脊梁的“最可爱的人”。安徽省芜湖水文水资源局的97岁的退休职工刘保罗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8年8月,刘老出生在南京下关江边一个贫苦的码头工人家庭,他兄弟姐妹6人,家境贫寒。
刘保罗在教会学校半工半读地进行学习,在他读到高三时,学业因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而被打断了。
1937年12月12日夜,刘保罗一家在下关码头乘坐一艘难民船逃难。难民船离开码头不久,日军就全面占领了南京城,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几天后,难民船到汉口码头临时停靠。刘老在岸上看到黄埔军校在武汉招生的信息,他毅然决定报考黄埔军校,杀敌报国。
刘老被顺利录取,进入黄埔军校十四期十总队步科特训班学习。由于抗战激烈,战场上军官伤亡惨重,急需补员,原定学制三年的学习计划,他们这一届只上了两年零两个月就提前毕业了。
刘老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三战区49军26师76团任少尉排长。
1939年,日军在长江南北形成包围态势,江西南昌成为日军首当其冲的进攻目标。
南昌会战成为他入伍后参加的第一个会战。刘保罗所在的团负责攻打南昌城外的大塘李村。他的排要拿下日军4个碉堡中的一个。由于缺乏重武器,无法实施有效攻击。在情急之时,他们用七八床棉絮把独轮车包起来,用水把棉絮浇透。战士们带着手榴弹,躲在棉絮后面,冲过去把碉堡给炸了。
在打到南昌城附近的火车站时,日军调来了大批援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大举反扑过来,战斗异常惨烈。
在会战中,刘老和战友们利用墓地做掩护和日军对战,一发炮弹在他身后炸开,锯齿状的弹片打进他的臀部,至今他的身上还留有日军的弹片。
伤好之后,他重返部队,并被提升为重机枪连连长。他带着机枪连先后参加了“诸绍战役”、“金兰战役”、“上高会战”等多场战役,消灭了大批的日本侵略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每当讲到战斗惨烈、战友们牺牲之时,刘老都是泪流满面。在女儿刘霞的劝告下,他才肯休息片刻,稳定情绪。
刘保罗在解放后回到南京老家,并报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被录取后分配到新河庄水文站。1953年,调到宣城水文站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1987年3月,当时的水利电力部为他颁发了“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二十五年”荣誉证书。
如今的刘老,在子女们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幸福地颐养天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