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点简介:麻栗坡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陆路通道,与越南河江省的"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该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归入我国版图,历朝为军事重镇,1999年,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认定并批准麻栗坡县为革命老区。
畴阳河自北向南纵贯麻栗坡全境,县辖的4镇7乡9个社区93个村民委员会1946个村民小组星星点点散落在这崇山峻岭、阡陌纵横的2334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以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为主体的27万各族儿女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2015年8月,作为“根在基层 青春担当”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云南水利团的一员,我来到了素有边陲重镇之称的云南省麻栗坡县,在这里渡过了充满感动与收获的5天。
在麻栗坡的5天,我穿梭在蜿蜒起伏的千里盘山路上,切身感受“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天气骤变,切身体验在狭窄的盘山路上与大卡车迎面相逢车轮悬空避让的惊心动魄;参观“老山神炮”阵地旧址、烈士陵园及老山顶峰爱国教育基地,深入隧道战壕猫耳洞,倾听战史解读,亲身体验了边防战士守土卫国的艰辛和勇敢,近距离感悟国威军威;调研八布乡、铁厂乡农村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考察香蕉园、红豆杉基地和七叶一枝花的滇重楼培植温房,和当地群众一起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深入交流。这5天,虽短暂却充实,虽艰苦却欢乐,满满的感动和收获环绕着形成三个深烙在心中的印记:艰苦,奉献和奋斗。
印记1 艰苦
麻栗坡,顾名思义,到处是山坡,出门就爬坡。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之一,麻栗坡的基本县情可以用“老、边、少、穷、山、战”6个字概括。全县总人口28.1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6%,而全县土地的99.9%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可耕地面积仅占17.5%,且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先后经历了清末抗法战争、民国期间的抗日战争、解放初期的剿匪斗争、援越抗美战争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次战争使麻栗坡遭受巨大创伤,特别是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麻栗坡的大量口岸市场、供水、供电、通讯、学校、医院、民房和天保农场厂房等设施被炮火夷为废墟。仅毁坏民房就1688间,10条1.2万米通信线路被迫中断,129个村寨2万余名群众被迫搬迁。

图一铁厂小学门前的房舍和道路
按国家脱贫标准计算,2014年全县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4600人,其中:深度贫困人口8000人;人均GDP仅14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079元,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州的平均水平。麻栗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比全国晚了整整14年。
印记2 奉献
此次调研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我深深感受到麻栗坡人把保家卫国守疆卫土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于他们而言,日子不过一天天寻常过去,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坚守自己的工作;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这种坚守就成了质朴无华的奉献。在贫困艰难的条件下讲奉献,麻栗坡人没有挂在嘴上,却把它埋在心里,更体现在行动上。
最显著的就是在80年代,全国其它的地方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麻栗坡却在支前。1978年部队进驻麻栗坡至1993年解除作战命令期间,麻栗坡县各族人民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支持前线,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期间,麻栗坡县共组织2.96万人、3120匹骡马参战支前,动员6.3万名干部职工和群众参加支前应急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配合参战部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作战胜利,成功收复了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和者阴山,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图二老山顶峰爱国教育基地一隅
固边强国守疆卫土,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麻栗坡人民都义无反顾。
印记3 奋斗
战场硝烟散去,边关宁静,麻栗坡山河壮丽,人们渴望发展生产,建设经济,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民生,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县政府工作重心也相应转移到夯实基础设施强边,做强支柱产业兴边,扩大改革开放富边,加大政策扶持稳边等方向。

图三 滇重楼种植合作社基地
说到发展经济,麻栗坡沿边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有着国家级天保口岸,还有边民互市点14个,与越南的大小通道共108条,具备发展边贸经济的优势。麻栗坡目前的支柱产业有水能电力、矿产开发、红色旅游和特色农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以特色农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5年6月,全县共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227个,注册资金共51964万元,带动和服务农户9163户,涉及的种类有:茶叶、咖啡、三七、香蕉、烤烟、中药材(红豆杉、滇重楼、石斛)种植;猪、羊、牛、鸡、鱼养殖等。
麻栗坡的土壤是红色的,这种红,正是源于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全县已探明的固体矿产有38种,金属矿产储藏量达607.8万吨。在开发矿产资源时,麻栗坡把整合矿产资源与社会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加强矿区周边道路、学校等公益事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反哺农业工作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结束语
发展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麻栗坡还面临边境战区恢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边境界河治理、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等等问题。现阶段的很多问题或许无法一次性解决,但渴望是改变的动力,奋斗是发展的基础。正如麻栗坡连绵起伏的盘山路,无限可能的未来就在大山的转角处。
(顾雪琳 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