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预报 抢得先机——长江水文助力防汛抗洪
 

  “长江1号洪峰在长江上游形成。7月1日,三峡入库流量将达50 000立方米每秒。”6月30日,长江委水文局预报中心考虑上游水库蓄洪状况和预见期降雨,报出这样的数据。

  7月1日,仿佛如约而至,三峡入库洪峰达50 000立方米每秒。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同时涨水。长江防总据此下发调度令,维持三峡水库下泄流量31 000立方米每秒,将洪水拦蓄在三峡水库,为中下游削峰约38%。

  1号洪峰的影响尚未过去,7月2日,预报中心发布洪水黄色预警,预计7月3—4日前后,长江干流监利至大通河段水位将全线超警。

  中游局岳阳分局副局长陈建湘说,洞庭湖有7个进水口,城陵矶是唯一的出水口,洞庭水在此汇入长江。城陵矶(莲花塘)站的水位一旦达到34.40米,就要动用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分蓄洪水。

  经过白天晚上连续滚动分析研判,预报员们给出预报结果:城陵矶(莲花塘)站将在7月7日前后出现34.30米的洪峰水位,接近保证水位34.40米。

  根据预报,6日,长江防总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从30 0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25 000立方米每秒,进而减至20 000立方米每秒。

  7月7日23时,洪峰到达城陵矶,岳阳分局报汛员林红武在自动水位计上读出最新的水位值——34.29米。这个数据,和预报的34.30米,仅仅相差0.01米。正是因为这样精准的预报,对三峡减少下泄流量的调度才有了科学依据,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才避免了分洪。

  “我们的预报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防汛调度决策甚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压力可想而知。” 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副主任邹冰玉告诉记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亲历过1998年大水的中游局汉口分局局长刘少安来说,18年后面临大洪水,测流体验截然不同。

  自2005年长江水文118个中央报汛站实现自动报汛以来,不仅看水位被水位自记仪“承包”,流量测验也用上了ADCP,水位、雨量等水文数据实现了自动传输。

  同样经历过’98大水的邹冰玉告诉记者,1998年,他们等水文站的一个流量数据需要四五个小时,而现在,先进的测流手段、便捷的通信网络大大提高了工作时效,为水情预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今年汛前,我们开发完成了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该系统采用新一代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现代洪水预报技术及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结合,并搭建调度规则库和预报调度模型库,实现了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主要大中型水库、湖泊、重要防洪城市等在内的预报调度计算体系。”谈起水文预报的“尖板眼”,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副主任杨文发介绍说,“目前我们的预报覆盖面积已从140万平方公里扩展至接近全流域,预报河段从3 600公里延长至4 300公里。”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98大水时,水文预报分析大都靠‘拼人力’,大量的数据整合工作需要人工参与完成。”杨文发点了点鼠标,仅仅几秒,相应降雨分区实况统计的信息清晰呈现,图文并茂。

  气象预报——水文预报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预报中心有着30多年气象预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万汉生告诉记者,’98大水时,他们所做的降雨预报预见期为1~3天;18年后,他们可以做4~7天的降雨预报甚至8~20天的延伸期预报。据了解,现在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仅使精度显著提高,预见期也大大延长。

  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要靠人来操作,并结合人工经验,最终实现目标。

  彭鸣一,水文上游局宜宾分局一名年近六旬的“老水文”。在连续降雨导致长江上游横江超保的时候,怀揣着一辈子积淀的感情,已退二线的彭鸣一主动请缨到一线测流。一天晚上,暴雨突袭,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他强忍疼痛,扎紧腰带,拄着拐杖徒步四五公里,把测量设备送往测船。

  “长江就是我们的战场,测船、设备就是我们的武器。”16岁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战斗”33年的陈建湘,因为管理着城陵矶(莲花塘)站,每到汛期,在各大媒体上有着很高的“曝光率”。但对待测量工作,他的想法非常朴实:从小跟着父亲看水位,水文已然成为一生的执念。

  防汛抗洪的紧要关头,长江水文人迎“峰”而上测流量,彻夜不眠做预报,当好“尖兵”和“耳目”,为长江防汛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为科学调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本报采访组:赵建平 段玲玲 李竹音 乔正权 杨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8月11日

赵建平 段玲玲 李竹音 乔正权 杨莹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