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长制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各省市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制定工作方案,快速推广实施,全国掀起一股保护河湖的热潮。
与大多数省份强调实现河长制河湖全覆盖的目标不同,重庆市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中指出,要在全市“河库”全面推行河长制,并且提出要在今年6月底前在全市全面建立河长制。为什么是“河库”而不是“河湖”?将时限提前的底气来自哪里?……对于“重庆版”河长制,我们有四个问题要问。
□本报记者 刘占波
1 重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范围为什么是“河库”?
答:根据水利普查结果,重庆境内无天然湖泊。重庆地处三峡库区,现有3003座水库。水库不仅量多,而且地位十分重要。除承担防洪功能外,还承担着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功能,水库供水是全市第二大供水方式。
水库依附河流建造,本身即为河流生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管好了水库,河流的水质也就有了保障。因此,重庆将全市境内所有河流和水库都纳入了实施范围,统称“河库”。
2 重庆为什么敢于将全面建立河长制的时限提前至今年6月?
答:近年来,重庆在法治体系建设、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河道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成果,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打下了坚实基础。重庆敢于自加压力的底气正来源于此。
在法治体系建设方面,2015年,市人大组织修订了《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修订后的两个条例,突出了河道保护和责任意识,融入了现代河道管理理念,明确了工作分工,强化了监管职责,细化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此外,还起草、修订了一系列有关河道的管理办法,并逐步完善了地方河道建设管理标准体系。
在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方面,重庆扎实开展了大量工作。自2008年以来,重庆累计完成了全市237条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2.44万公里的岸线规划,还完成了共1.23万公里的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36条河流的采砂规划和全市河道管理能力建设规划,在重要河段开展了河道划界工作。
在河道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方面,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课题研究、全市河道调查及名录公布工作。荣昌区、璧山区、丰都县等地,都采取了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措施,有力促进了河长制实施,改善了河库面貌。
这些扎实的成果和实用的经验,促使重庆敢于提出先于中央要求一年半的目标。
3 重庆河长组织体系设置与河库分类的思路是什么?
答:重庆河长设置采取流域与区域结合的模式,两位副市长既是副总河长,又是市级河流河长,实现了流域统筹和区域统管。在省、市、县、乡的基础上,将河长延伸到了村(社区)一级,力求解决河库管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重庆将境内河库分为跨省界、跨区县界、区县境内三类,主要是有利于管理、治理、考核。
市级河长协调推动跨省界河库的河长制工作,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对区县级河长进行考核;区县级河长负责协调推动跨区县界河库的河长制工作,组织编制实施“一河一策”,对乡镇级河长进行考核;乡镇级河长负责区县境内河库的河库管护工作,对村(社区)河长进行考核。通过四级河长管理三类河流的模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4 提出“一个不低于,三个只增不减”总体目标的具体考虑是什么?
答:长江干流水质不低于来水水质;其他河流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流长度只增不减,河道内生态基流只增不减,全市河库水域面积只增不减;到2020年,重要河库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制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的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以水质的优化、水量的补给、水面的增加三个方面为抓手,统筹相关工作协同推进,落实水岸同治。统筹考虑公众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使用需求、水岸环境的感观需求两方面,以质量的改善、面貌的改观为工作推动方向,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让社会大众能真正感受到推行河长制带来的好处。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7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