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编号:10120170019
   
         
 
 
         
 
 
 
 
 
全国人大代表罗小云:高质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分享到:
2022-03-11
 

  □记者 马晓媛 万菁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副省长罗小云曾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到省政府工作后,一直分管水利工作。围绕贯彻好这次两会精神,罗小云结合江西实际,重点针对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介绍相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江西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有效供应、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等压力也不断增大。罗小云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西用大约3%的增量水承载了146%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节水发挥了很大作用。保护江西“绿色财富”,节水优先是必由之路。

  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集约节约用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主要依托鄱阳湖流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遵循系统治理思路,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条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条件,合理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全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取得了新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去年,全省有6家单位首次获得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称号,10个县荣获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称号,全省节水载体创建累计达到1.1万家。”罗小云说。

  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工作抓手,不断提升全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罗小云表示,江西省将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持续深化节水的思想自觉,扭转人们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及节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不断强化节水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节水改造,改进用水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用水量,开展城乡供水管网节水诊断和改造,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非常规水收集利用,提高污水净化能力和中水再利用率。三是努力优化节水的制度机制,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进节水观念的转变,鼓励各方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四是切实固化节水的示范引领,加强对节水载体创建工作的宣传引导,建立健全节水考核奖惩制度,通过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学校等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各行业节水工作。五是有效实化节水的考核评价,健全节水评价机制,加强节水工作日常监管。

  江西是生态大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省份。罗小云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我们,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落脚到水,完成中央交给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罗小云说。

  作为江西省的“母亲湖”、江西的一大宝库,鄱阳湖在全省生态环境大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江西省委省政府2018年作出了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提出坚持以流域为单位,统筹流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要素,系统保护和进一步改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行动计划推进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

  罗小云摆出了一组数据:自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81%提升到95.5%。同时,也为长江作出了贡献,去年,长江在江西境内河段一直保持Ⅱ类以上水质。

  “实践证明,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江西省水利改革发展实际,是实现人水和谐的科学之策。不仅是我,整个江西老百姓,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件大事。”罗小云说,“特别是李国英部长在两会‘部长通道’讲到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这段话,让我产生了深刻共鸣。未来,我们也将通过不断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幸福河湖’在江西呈现。”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3月11日

马晓媛 万菁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江西金溪县:编织水利工程“防溺水网”
江西泰和:水库泄洪保安全
江西多举措保障农村水电站安全度汛
江西金溪县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大排查
江西抚州:抓住供水“牛鼻子” 耕好春灌“责任田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_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