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 > 采访报道

协同探索水与粮食安全的可行路径

发表时间:2024-09-26

9月24日,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举行第一场全体大会,多位中外代表就“凝聚治水智慧,促进共享发展”主题进行高级别对话 本报记者 王曼玉

  □本报记者 王鹏翔 周妍

  水、能源、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极端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人口持续增长,正在不断扩大各国对水、能源、粮食的需求。

  9月23日—27日,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在中国北京召开,聚焦“共促未来水安全”主题,各国参会代表共同讨论水战略与政策创新、水与粮食能源安全等六大议题,以及一系列事关地区繁荣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水挑战。

  亚洲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如何通过新兴技术和管理模式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连日来,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代表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灌溉工程体系是夯实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

  9月25日,在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期间展出的中国水利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视频演示的“旱能灌、涝能排”灌排工程体系吸引了不少外方代表驻足观看。

  作为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关键在于大兴农田水利。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水周开幕式上介绍,截至2023年,中国建成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灌溉面积达10.75亿亩,在占全国56%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大中型灌区已成为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灌区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入选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我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和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完善,河套灌区如今已形成七级灌排体系,总长6.4万公里。在四川,作为世界史上最悠久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都江堰灌区如今为8个市41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中国水利部持续推进灌溉排水工程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二级巡视员党平在“新兴技术与管理助力水-能-粮协同安全”议题分会上介绍。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东帝汶对水之于农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样有着深刻认识。在水周开幕式上,东帝汶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部部长马科斯·达克鲁斯感慨,灌溉系统的缺乏会导致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限制农民种植多样化的作物,还会影响农作物产量。

  吉尔吉斯斯坦水利、农业和加工业部副部长苏克耶夫也指出,与气候有关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水资源问题逐年持续,我们要通过建设和更新落后的水库等基础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非常重视水资源管理设施建设,正大力吸引用于水库建设、灌溉设施修复和现代化改造工程的投资。

  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共识——良好的灌溉“硬件”是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要条件,也是在面对愈发复杂的气候条件下,保障粮食连年丰收的底气所在。

  在农业用水科技创新的路上同向而行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我们必须要依靠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才能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食物,让每滴水灌溉到更多的庄稼。”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在第三届亚洲国际水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中国近年来围绕灌溉用水智能调度、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等领域,加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应用示范,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成为促进农业节水增效的“金钥匙”,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水利根基。

  9月24日下午,在“粮食与能源生产供水保障”议题分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付婧向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各国代表,介绍中国的数字孪生灌区通过与物理灌区同步运行、虚实结合、精确控制水量的探索实践。

  2022年年底,中国水利部选取48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先行先试,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重点,整体提升灌区现代化发展水平。

  近两年的实践中,各试点灌区经历了从“土渠”到“云渠”、从“凭经验放水”到“按数据供水”的转变,正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逐渐将经验因地制宜拓展到更多灌区。

  粮食灌溉的智能手段不仅体现在“管理端”,也体现在“用户端”。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战略研究一处处长李云玲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之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喷灌滴灌面积比例、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大中型灌区渠首全部实现取水计量,建立了国家和省级灌溉用水定额体系,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76。”党平说。以山西大禹渡灌区为例,通过推进计量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行用水计量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让渠口有了“公平秤”。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五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乌兹别克斯坦水利部部长沙夫卡特·哈姆拉耶夫介绍,今年1月,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提供水服务,主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相关的节水技术项目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并且向农业生产者提供补贴和优惠。

  共识在凝聚,合作在深化。相同的科技创新理念,促进各国在水与粮食安全发展上共促共进、同向同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多国不断加强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等各领域的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

  在阿拉伯地区,宁夏大学环境资源学院研发的地下渗透灌溉技术,应用在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上,合作价值达12.64亿美元。

  在中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的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采用太阳能喷灌和智能水肥一体滴灌,实现灌溉和施肥的信息化、精准化和自动化。

  在东南亚,长江设计集团完成柬埔寨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缅甸粮食主产区发展规划,提高了这些国家水资源规划、利用和保护的效率。

  …………

  从夯实农业灌排工程“硬支撑”到提升农业节水增效“软实力”,中国积极探寻水与粮食安全的可行路径,正在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水资源和粮食安全危机提供“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9月26日

作者:王鹏翔 周妍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