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万多座水库大坝背后的故事——
从追赶到引领的筑梦征程
□本报记者 魏晓雯
历史的对比,总是意味深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仅348座,总库容约271亿立方米。
而今,中国已建成水库大坝9.8万多座,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中国筑坝技术和质量令世人惊叹。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中国筑坝技术领跑世界。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复杂,各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都更加需要安全、生态、智能的水库大坝作为支撑,世界此刻渴望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
应国际社会共同期盼,5月16日—2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我国成都召开,推动水库大坝技术合作迈向新高度。
“中国水利部愿与世界各国同行,加强多双边合作,分享水库大坝建设运行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建设安全、生态、智能的水库大坝,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水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大会欢迎致辞中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
中国成都,新启程,风正暖。
从追赶到引领
中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呈现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基本水情,水旱灾害一直是影响中华民族发展的“心腹之患”,兴建大坝成为必然选择。
而早在约5 000年前,中国先民便开始了筑坝实践:浙江良渚古城的11条水坝,是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
不仅如此,芍陂(安丰塘)、灵渠、通济堰、戴村坝等古代水坝,穿越历史长河,仍在发挥效益。这些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古代水坝,彰显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更蕴藏着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民族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不利局面,中国坚定地开启筑坝征程。
——这条路上,中国自力更生、攻坚克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洪安全、粮食供给及工业化之初的能源紧缺,是我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中国克服技术人员短缺、建设装备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等困难,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官厅水库、佛子岭大坝、新安江水电站等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坝工程,迅速扭转了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这条路上,中国引进创新、蝶变跃升。
1978年之后,对外开放使中国大坝建设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国际科技交流平台,以二滩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为契机,中国大坝建设加速与国际接轨。碾压混凝土坝、面板堆石坝等新坝型成功引进并得到迅速发展,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高坝大库工程。
——这条路上,中国攻坚高坝、引领国际。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水利水电事业进入大发展时期,一批200米级以上甚至300米级的特高坝相继开工建设,攻克了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复杂地质条件等一系列世界级筑坝难题,我国建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大坝建设诠释了“国之重器”守护江河安澜、赋能民生的东方智慧。透过筑坝征程看中国,这是一个国家奋起直追的缩影,亦是中国腾飞的见证。
从传统到现代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对中国大坝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水利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高度重视水库大坝建设和运行管理,把水库大坝作为构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建设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强水库大坝科学建设、高效运行、智能管理、安全保障,实现水库大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李国英部长在大会欢迎致辞中再次强调了中国水库大坝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理念。
新时代的筑坝理念,已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检验。
安全——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世界在建最高砾石土心墙堆石坝等坝型发展取得系列成就,高海拔地区心墙冬季施工等关键技术取得系列突破……大坝全生命周期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始终。
生态——浙江开化水库建设70米升鱼机,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双鱼道保护流域水生态,长江三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守护河山多彩。
智能——水利部高位推动智能大坝建设技术体系构建,12个智能大坝建设试点全面开展,329座水库和65个区域试点推进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新质生产力全方位融入坝工传统行业。
今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现代水库群和最先进的筑坝技术。9.8万多座水库大坝成为中国宏伟水网的重要结点,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生态和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长江流域水库群一次次力挽狂澜,河南出山店水库迎战洪水保淮河安澜……它们是防洪减灾的“王牌”。
7 300多处大中型灌区生产了全国80%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支撑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 264亿斤增至2024年的14 130亿斤……它们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器”。
丹江口水库累计向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供水突破700亿立方米,大藤峡压咸补淡保障大湾区供水……它们是城乡供水的可靠保障。
全国水电总装机规模达4.36亿千瓦,全国水电发电量达14 239亿千瓦时……它们是助力低碳转型的绿色能源。
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攻克黄河下游悬河难题,联合调度水库集群实现黄河连续25年不断流、使永定河断流26年后常年有水……它们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供支撑。
三峡水库建成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大藤峡人字船闸投运后使黔江船舶通航能力从300吨级提升至3 000吨级……它们显著提升江河航运能力。
一棒接一棒,中国水利人将筑坝征程写进山河、融入民心。一组数据佐证巨变——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大坝9.8万多座,其中大型841座,中型4 251座,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从中国到世界
有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沿着柬埔寨桑河水电站坝顶右岸顺阶而下,有一条清澈小河在林中蜿蜒,这是中方建设者专门修建的仿自然旁通鱼道。
在被誉为印尼“三峡工程”的佳蒂格德水电站的运行维护中,中国团队结合当地的水文气象条件,针对水库大坝重点部位及关键环节,搭建数字孪生平台,为大坝安全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从帮助鱼儿找到洄游之路,到为大坝建管提供数字方案,中国正以安全、生态、智能的筑坝理念和技术,帮助更多国家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引领下,中国持续共享筑坝技术理念、深化大坝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方案。中国企业海外大坝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4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澜湄大坝健康体检行动计划有序开展;3位中国专家担任国际大坝学术组织领导职务;中国大坝相关标准外文译本在亚非拉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今日之中国,不但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水利部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建设更安全、更生态、更智能的大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贡献。
而对于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米歇尔·利诺也满怀期待:“此次盛会必将成为各国代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
又是一个万物勃发的时节,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国际大坝交流与合作将再启新篇。
作者:魏晓雯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