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护渠人
高流村绝壁天渠维护志愿服务队沿着崖壁进行巡护
□本报记者 刘帅冶 文/图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2月10日,记者踏访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深以为然。
山路陡峭,越走越险。抬头望,岩块垂立;向下看,无底深渊。寒风吹过,大家不约而同地放慢脚步,贴壁而行……
午后,生机镇水利站站长丁晓宇和高流村党总支书记许登,带着高流村绝壁天渠维护志愿服务队的几名队员出发了,他们将对部分天渠开展巡护。
生机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受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生机人手持钢钎錾子,挂在百米高的绝壁上,硬生生地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绝壁天渠。如今,绝壁天渠依然发挥着生活用水、生产灌溉作用。
水渠在绝壁上延伸,清水在高山中流淌。队员们头戴安全帽,肩扛锄头,背着手电筒,由丁晓宇带路,前后排成一列,向深山进发。
丁晓宇介绍,绝壁天渠维护志愿服务队由高流村村民自发成立,队员们大多是当年开凿绝壁天渠的后人。他们每个月会进行至少两次巡护。春节期间,会开展4次巡护。
一路上,渠系内会时常出现落石。遇到小石头,队员们会用锄头勾出来。碰到大块儿,就几个人在渠道内外配合,将石头抬出来。丁晓宇说,碎石都是从山上滚落的。
“别看石块巴掌大,从高处落下,威力不小。”许登说,几年前的一天,夜里下起大雨,他和丁晓宇第二天清早上渠查看。两人一前一后,巡护期间,山上突然传来声响,还没等反应过来,石块正好砸到二人中间。“如果再快一步或慢一步,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那次巡护经历,丁晓宇仍心有余悸,此后,巡护队员们就定下规矩,大雨过后,不上渠。
沿着崖壁前行,山路如羊肠崎岖狭窄。有一小段,最窄处不足1米。脚下就是悬崖,每向前一步,都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坠入深谷。“不要向下看,抬起头,慢慢走。”前方传来队员叮嘱。
走过崖壁,记者和队员们进到一处隧洞内。洞里没有灯,安静得可以听到流水声。“洞里湿滑,大家一定小心!”队员们点亮头灯和手电筒,几道光束在黑暗中交织。他们仔细清理着渠道,将渠系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出隧洞,重见天日,豁然开朗,记者仿佛跨越时空,不禁对当年的凿渠人和眼前的护渠人肃然起敬。
走峭壁,穿山洞。两个小时后,大家找到一段宽敞的山路,坐在渠道沿儿上休息。抬眼望去,峡谷气势雄浑,尽收眼底。
“累不累?”记者问。
“还好,早都习惯了。”丁晓宇说,他和队员们在生机镇土生土长,从小喝着天渠水长大,“绝壁天渠是生机之源,我们很珍惜。”
天渠引水旺“生机”。有了水,生机镇人民挖山造田,种植经果林,发展养殖业。在绝壁天渠的滋润下,生机镇目前已种植超6万亩水果,产值达1.6亿元。2024年,乘着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建设的东风,七星关区谋划实施了宋官灌区项目,地方财政投资2700万元,对天渠的29条支系进行除险加固、渠系连通。
“走在悬崖峭壁上需要胆量,但是看着长辈儿一锤一钎凿出的水渠,心里总会有一股劲儿。”许登说,他的外公是当年修渠队的一员。“悬崖绝壁当战场,钢钎锄头作刀枪。”从记事起,许登就常常听外公说起修天渠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修渠人’的后代,我们深知修渠不易,更知道水的重要性,所以更要守护渠道安全畅通。”许登说。
“过去沟水淌下河,如今叫它爬山坡……”采访最后,巡护队员们唱起护渠山歌。站在绝壁天渠上,歌声在山谷间回响,绝壁上的錾痕依稀可见,天渠水汩汩流淌,奔向远方。
作者:刘帅冶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