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河看中国 | 从冷冻细胞到放归长江,科技为中华鲟续生机
□记者 岳虹
10月14日,记者随“行走江河看中国”采访团走进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一个直径18.3米的圆形水池中,一尾尾中华鲟正在水中畅游。
在2800万元三峡后续工作资金支持下,该活体库于2017年投入使用。“这个池子是国内已投入运行直径最大的中华鲟驯养池。池中的中华鲟最长达2.5米,重量超250斤。”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生物资源保护中心物种保育研究室副主任田华介绍。中华鲟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的鱼,被称为“长江鱼王”,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长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性物种。
“中华鲟很珍贵,但2017年以来,我们没有在长江口观测到中华鲟幼鱼,意味着其已连续多年没有自然繁殖了。”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它们只能依靠科研人员进行人工繁育。”
2021年,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给鱼儿做B超、采集DNA,优选雄鱼精子参与繁殖,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孵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状况……一系列工作下来,终于收获11万尾子2.5代中华鲟初孵仔鱼。
“这些中华鲟从直径只有几毫米的受精卵,长成两米多的大鱼至少需要15年,其间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有时候甚至是没日没夜地用心守护。”田华说。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国家高度重视中华鲟等珍稀鱼类保护,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对长江流域中华鲟、长江鲟等水生野生动植物生境特征和种群动态研究,建设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相关内容写入了长江保护法。《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也明确把长江重要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包括建设活体库、基因库)列为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水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的关键措施。
在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建立了三峡工程影响水域重要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简称三峡遗传资源库),为中华鲟等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存了遗传样本,包括标本、组织、核酸,并利用超低温制冷剂液氮,在零下196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了一批中华鲟精子细胞。

三峡遗传资源库中的中华鲟标本 记者 岳虹 摄
2021年,工作人员将冷冻了近一年的中华鲟精子细胞解冻复苏后与卵子结合,成功孵化出700多条小中华鲟,实现了约33%的复苏率。
2022年3月28日,在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由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提供的5万尾中华鲟顺利放归长江。科研人员从中选取了2500尾鱼苗,在它们的下颌处注入了一个橙色荧光标记。“未来等这些鱼苗在大海中长大,再回到长江繁育后代时,我们很希望能‘认出’它们。”一名工作人员满怀希望地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华鲟鱼苗被放归长江,据相关部门统计,2024年度中华鲟放流数量已超过100万尾。我们愿意相信,这些“长江鱼王”会早日重启自然繁殖,在母亲河续写生机盎然的生命篇章。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5年10月15日
作者:岳虹
责任编辑:孟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