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黄河河务局:聚力落实“七项攻坚” 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通讯员 苑司锐
黄河九曲,雄浑安澜。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山东郓城黄河河务局心怀“国之大者”,聚力落实山东黄河“七项攻坚”,坚决扛起黄河人的天职天责,高质量书写了大河竞秀、河水安澜的新时代“郓城黄河”精彩答卷。
初心弥坚,打造安澜之河
五年来,一个个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一张张“施工图”正化作“实景图”,“智”驭洪水,让守护黄河安澜如虎添翼。
说起儿时记忆,紧傍黄河大堤村庄的一位老者,对黄河有着深深的感情:“小时候,每到汛期,大家都很害怕,生怕黄河水发了后,淹了庄稼。这些年来,堤身加厚、坝头加高,堤坝越来越牢固了,黄河安稳得很。”
2021年,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得益于稳固的堤防、显著提高的主河槽过流能力、沿岸各级各部门的有效应对以及治黄人夜以继日的坚守,郓城黄河做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
2024年以来,黄河郓城段成功防御台风“格美”及多轮强降雨过程和干旱,最大程度降低了水旱灾害损失。
雕琢精品,打造魅力之河
生态兴,黄河美。
“这里太美了,这是俺村百姓的最大福气!”家住黄河岸边的杨集村村民徐兴江,每天早上总喜欢去黄河边溜达一圈,风景秀丽的杨集险工是他最喜欢的去处,他对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曾经洪水泛滥、风沙漫天,这几年国家治理黄河,效果是真好。黄河大堤空气越来越清新,绿化面积更多了。”
“去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那就来郓城黄河大堤吧。”“被蓝到‘晃眼睛’。”……这个夏季,美不胜收的“黄河生态蓝”频频刷屏出圈。
五年来,郓城河务局将“河更畅、景更美、岸更绿”作为统揽全局的水生态建设愿景,充分利用黄河岸线,结合自身特色,精心打造了治黄方略文化苑、法制宣传广场、黄河护堤屋展室和仲潭红色码头,形成融法治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交织一体,成为黄河特色文化的宣传窗口,演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诗性乐章;还将沿线3900余亩淤背区建成了一条“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的生态廊道,倾力打造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安全长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沿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防汛关键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筑了更为坚实的屏障。
如今,28.075千米堤防道路漆黑顺直,黄白标线分明,备防石排放整齐,坦石、根石规整平实,标志标牌布局合理,堤坝层林尽染,防浪林、行道林、生态林郁郁葱葱,处处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河畅、景美、岸绿的美好图景正变为现实。
精打细算,打造兴业之河
仲秋的郓城大地,万物并秀、稻谷饱满、玉米挺拔、遍地苍翠。灌区供水工作已开始逐步收尾,各灌区呈现出一派岁稔年丰的景象。
“真没想到我家这100多亩玉米还能丰收!”郓城县李集镇胡楼村种粮大户胡合修驾驶着收割机在田地里忙碌时的这句感慨,正是今年抗旱保灌最好的注脚。
五年间,郓城河务局坚持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立足流域水资源条件,强化水量调度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四水四定”,大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建立完善用水管理体系,切实管住、管好灌溉用水,避免用水过程中的跑、冒、渗、漏,做到有效节约水资源。
五年精彩蝶变,彰显思想伟力。黄河水正在润物无声地注入万千乡村的生命肌体,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汩汩黄河水在郓城大地潺潺流淌,汇聚成为造福人民福祉的新图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年12月27日
作者:苑司锐
责任编辑:王瑜 王景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