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发力”治水兴黔
发表时间:2024-08-22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 潘希来 摄
□本报通讯员 潘希来 李明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贵州在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农村供水规模化等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推动治水事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政企携手
单一投入变多元投资
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科学指引下,贵州省始终把“两手发力”作为治水的“金钥匙”。
“落实‘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提高水利项目盈利能力,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投融资,通过‘两手发力’助推全省水利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易耘说。
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省水利投资集团做强做优做大的部署要求,省水利厅全力支持省水投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鼓励其与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全省水利项目建设。
2023年,贵州省水利厅、省水投集团共同赴广州、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水利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同年7月,贵州省水利厅与南水北调集团、省水投集团与三峡集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央企通过入股、出资新设、转让股份等形式参与贵州水利建设和运营管理。2024年7月,贵州创新引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参与花滩子水库投资建设,进一步推动“两手发力”落地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水利累计投资超3100亿元,开建骨干水源工程541座,建成投运389座,新增供水能力52.9亿立方米。2024年,由省水投集团建设的花滩子、宣威两座大型水库相继开工,贵州省现代水网建设已具雏形。
探索机制
粗放管理变长效运行
过去,贵州省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往往缺乏标准化、专业化、长效化管理维护机制。
贵州近年来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盘活国有公司、跨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渠道,推进城乡供水规模化建设、企业化运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建、管、养、用长效运行。
安龙县组建县管国有公司,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增加资金投入饮水工程维修养护,实现饮水工程建成后“有人管、管得好、长受益”;息烽县与省水投集团合作组建公司,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处,落实管水员92名,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95.48%;思南县组建国有公司,对县、镇、村实行分级运营管理,确保供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作为全省水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施主体,贵州省水投集团成立水务公司、水务股份公司、区域公司等,通过合资合作方式,推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智慧水务等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市场化运行、公司化发展的方式,推进城乡“厂网一体、城乡一体、供排一体、投融建管养一体”运行管理。
目前,贵州省水投集团已与毕节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合作,推进整市(州)水网及水务一体化,开展原水供应及供排水合作的县(市、区)达75个,累计运行管理180余座下闸蓄水骨干水源工程、400多座自来水厂,供水覆盖近千万人口。
深化改革
水资源变“水资产”
贵州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省水利厅在深化改革创新中不断探索,让水资源变水资产。
位于赤水河畔的仁怀市华湖酿酒作坊,去年刚建好生产线,计划年产白酒170吨左右,用水量进一步增加。当地水务部门引导有富余水量的企业将取水权销售给华湖酿酒作坊等缺水企业,实现企业间的用水权交易,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仁怀市通过用水权交易已解决26家企业用水困难。
贵州省水利厅积极探索用水权交易改革,有效促进用水权在区域间、行业间、用水户之间交易流转。2023年省水利厅联合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印发了推进用水权改革实施方案、用水权交易规则等制度文件。目前,全省累计开展用水权交易53单,协议交易水量6223.37万立方米,金额2858.94万元。
另外,为帮助小水电站解决绿色转型、智能化改造面临的资金问题,贵州省水利厅与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通过“信用+取水权质押”模式,探索开展“取水贷”。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多家银行参与“取水贷”业务,累计发放贷款586万元。
贵州省水利厅不断聚焦水源、水网、水价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深化改革,开展以夹岩水利枢纽为试点的骨干水源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印发《关于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多措并举促进水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4年8月22日
作者:潘希来 李明锋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