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插秧时节,母亲的故乡却从嘉陵江里引不上水,水稻没法种植。那一年,母亲的故乡处在饥荒中。为了让一家人有饭吃,20岁的母亲从四川远嫁给陕西的父亲。母亲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给外公家换回的仅是30斤包谷糁。当时,外公家已经断粮半年了,一家五口人就等着那些东西下锅救命。
将吃饱肚子的希望寄托在婚姻上的母亲,并没有摆脱饥饿的危机。“文化大革命”使陕西白鹿塬下这块曾经厚实的土地怎么也长不出丰硕的果实,瓜菜拌玉米粥,一天两顿母亲都是吃着这种能照见人影的饭菜。虽然母亲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是特满意,但随着我们兄妹三人的出生,她只知道,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吃饱肚子。在生产队里劳动时,母亲将还在吃奶的弟弟用一条白布绑在背上,干着和男人一样的庄稼活。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而一年从队里分得的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半年。看着我们兄妹面黄肌瘦,母亲愁苦的脸上没有一丝舒展。什么时候让孩子们吃饱肚子是母亲当时最大的心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最大的天地——农村成为改革的先锋。以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为重点的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土地承包到户使母亲欣喜若狂。1980年春天的那个晚上,刚刚分得土地的母亲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着。第二天天不亮,她就和父亲下地劳动。再热的天,母亲也顶着火红的太阳,将地里的草锄得一丝不落,即使田间地头,也锄得光溜溜的,像女人的脚后跟。母亲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着属于自己的庄稼地。
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去买优质种子和化肥,第一年我们家的粮食还是不够吃,但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吃瓜咽菜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母亲养起了鸡,喂起了猪,家里的经济也越来越好。种子换了代,肥料用上了美国进口的,家里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地往上蹿。看着我们兄妹们终于吃上白馍时,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这旱塬靠天吃饭的情景,母亲又想:什么时候,村里也能像四川老家一样栽上水稻,吃上白米饭呀。
1992年,改革开放的阳光再一次温暖了故乡。村里将靠灞河边的河滩地平整后,整理出近300亩的水田,使得村民们能够栽植水稻,当年年底我们就吃上了香喷喷的白米饭。但每年给稻田浇水却让一家人吃尽了苦头。灞河里的水被抽上来,再经过5里长的渠系,才能到田间地头。因为是土渠,一个水泵,24小时不停地抽,虽然渠系源头水很大,但到了田间地头,已经下渗得没了多少。一条主渠,七八条分渠,无数条支渠,就像毛细血管似的将七零八落的田地串联起来,一家田地挨着一家田地。有时为了抢水浇地,上下游、左右邻经常闹纠纷,吵骂是经常的事,而且还有偷水盗水现象,特别是在天旱水少时。浇不上水,稻田就要减产。为了给稻田浇水,母亲经常晚上一两点钟一个人摸着夜路去浇地。看着这白米饭吃得这么艰辛,母亲经常叹息,什么时候能不为浇稻田发愁?
2003年,享受改革开放恩惠的村子终于有了钱,把从河边到地头的土渠全部用混凝土衬砌。从此,无论是育秧苗还是在大田里栽水稻,我们家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了。用水高峰期,渠系源头有两个水泵在抽水。5里长的水泥渠,从河道里抽上来的水花儿一路不停地欢唱着进了稻田。队里专门有人给农户门浇地。每年,只要栽上水稻,就等着到秋季去收割,再也不用为浇不上水而发愁了。
去年,母亲回四川外公家,看到村里修了两个大抽水站,农民育秧栽植水稻,什么时候想用水,什么时候就可以放水下来。看着这30年的巨大变化,母亲流下了泪水。
如今,看着自家堆得满满的一柜柜稻子、小麦、玉米,母亲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秋菊。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政策好了,也不用交农业税了。如今我们家的粮食,两年不收都够吃。
从母亲那张幸福的脸上,我不仅看到了为吃饱肚子,母亲30年来所经受的酸甜苦辣,而且看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吃着“改革饭”,母亲正一路奔跑。
作者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08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