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主办: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 题 > 新闻专题 > 绿水青山之变 > 山水之变

绿满山原水富川

——看引洮供水工程如何改写一方土地的命运

发表时间:2025-08-14

元古堆村乡间民宿 本报记者 魏宇翔
  本报采访组
  定西,嵌于甘肃腹地,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秦岭于此交汇碰撞,勾勒出千沟万壑的地貌。这里生态脆弱,曾被联合国专家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
  缺水,是这片土地的千年之痛,更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难题。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定西市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面对施工过程中罕见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当机立断,指示水利部派出专家驰援,并殷切叮嘱“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指导下,引洮供水工程稳步推进。2014年12月和2021年9月,引洮供水一、二期工程相继建成通水。清澈的洮河水,翻山越岭,福泽陇原5市14区县。
  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1年再次听取了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得知工程进展顺利,甘甜的洮河水惠及近600万群众,十分高兴。他说,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听取了引洮供水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站在引洮供水工程总干渠6号隧洞前,甘肃省水投集团引洮水务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晖指向洞壁上“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标语向记者介绍,“我们认真落实指示要求,切实抓好这项圆梦工程、民生工程的运行管理。自工程运行以来,累计向受益区供水已达11.9亿立方米。尤其今年5月以来,面对陇中地区持续旱情,我们持续优化配水方案,仅向定西、白银输送抗旱保灌用水就达1900万立方米,精准助力时令农作物灌溉需求。”
  水至,则万物生。站在定西市安定区南山上的“福州林”极目远眺:重峦叠嶂披新绿,侧柏、刺槐、柠条在风中摇曳生姿,层叠的梯田承载着无限生机,曾经的荒凉被蓬勃的活力悄然取代。
  水担“下岗”记
  陇山叠翠,呦呦鹿鸣。走进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只见精致的乡间民宿整齐排列,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然而,谁能想到,12年前的这里,还是一个困于泥泞、饮水艰难的“烂泥沟”?
  元古堆村村史馆内,一根蒙着岁月尘埃、“钉”在墙上的旧扁担,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介绍道,“过去,家家户户靠这根扁担,从山泉挑水吃。冬天泉眼结冰,抢水像打仗,村民们天不亮就得排队等候。”在陇中地区,这根扁担有着一个沉重的名字——水担。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沿着崎岖山路来到渭源县。在村民马岗家低矮的土坯房里,他看到墙根的水缸,俯身舀起一瓢便尝:“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岗的孙子马海龙回忆起那个瞬间,仍感动不已:“那是村里挑来的山泉水,瓢上还有渍印,可总书记没丝毫犹豫就喝了。他心中牵挂的,就是我们老百姓能否喝上干净的水啊!”
  2014年,引洮一期工程的清流涌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从此,水担光荣“下岗”。如今的元古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宿产业蓬勃兴起,百合花香四溢,梅花鹿在养殖基地悠然漫步,冰雪旅游基地也蓄势待发。村民们齐心协力拔“穷根”,从传统“农耕”成功转型为“农旅”模式,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大娘小厨”农家乐里,29岁的吴广林正麻利地颠着勺。“以前我在外打工。这几年家乡山绿了、水清了,旅游也火起来了,在父母支持下,我决定回来接手农家乐。”像吴广林这样的年轻人,正陆续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近年来,元古堆村年接待旅游团体超4000批次、2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董建新信心满满地说:“让乡亲们的钱包更鼓、日子更红火,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
  水往“高”处走
  头伏刚过,在海拔2000多米的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秦家岔村,种粮大户陈耀军迎着晨光走进田间,仔细查看马铃薯的长势和土壤墒情,并精准调配灌溉水量。
  “以前种马铃薯,全看老天爷‘脸色’吃饭!”回忆过去,陈耀军感慨道,“我们的地块都在山坡上,东一块西一块,很零散,农机根本派不上用场,种地又累又难,缺水更是丰收路上的最大阻碍。”
  转机源自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引洮水的“高引”工程。安定区水务局借助引洮工程,实施“引水上山”项目,扬程高达221米,让水奇迹般地往“高”处流。通过土地整治,小田变成了大田,窄地连成片,同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3万亩,朝着“山区示范、引水上山、产量翻番”的目标大步迈进。
  “如今,像秦家岔村这样,地块平整连片,大型农机可以自由通行,水也能浇到山顶的地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马习文看着山顶的灌溉设施,满是欣慰。
  尝到甜头的“老把式”陈耀军,一口气流转了800亩地种马铃薯。“以前一亩地最多收2000多斤,遇到旱年还得亏本。现在山旱地变成水浇田,亩产轻松涨到6000斤!”他满脸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受益于水往高处走的,还有南屏镇的打石坪村。过去,因村民居住地势较高,只能“望”着山下奔涌的洮河“兴叹”,守着浑浊的山泉水度日。“每逢干旱,水压就不稳,夏天暴雨一来,水就变得浑浊,别提多愁人了。”村民王海秀回忆道。
  今年初,临洮县将南屏人饮工程并入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洮河水终于攀上了打石坪的高地。“4月份动工,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村131户的自来水入户,改造老化管网5.4公里。”临洮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所所长毛治军介绍。
  “现在水又清又足,随时都能用,太方便了!”村民王海秀脸上漾开了笑意。村里那些曾用于维系村民饮水的老水房,如今静静伫立,见证着“水润山村”的华丽蜕变。
  水泽万物新
  蓝天澄澈,白云悠悠,碧水潺潺……行走在引洮供水沿线,满目皆景。引洮水的到来,让城市更绿,公园更多,环境更美,产业更旺,百姓更富。
  “从解决城乡饮水到保障产业、涵养生态环境,引洮水的综合效益正在持续释放。”甘肃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刘宗平介绍道,通水以来,受益区地下水开采量明显减少,周边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河湖湿地重现水光潋滟之景,生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显著增加,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正悄然重构。昔日的荒山秃岭,正逐渐铺展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画卷。
  在安定区鲁家沟镇的高原蓝莓产业园,一排排设施大棚整齐排列,盆栽蓝莓苗青翠茁壮,工人们正在进行整枝、养护。这片曾以马铃薯种植为主打的旱塬地,因蓝莓产业的兴起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定西水土偏碱,本不是蓝莓生长的理想之地。”旭菁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荣介绍,“但有了引洮二干渠的优质水源,我们通过简单净化,再辅以创新的基质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功在黄土高原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2024年,800株试种的培苗喜获丰收,今年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35座大棚里的3万余株蓝莓,预计亩产超2000斤,单棚收益达10万元以上。
  这颗小小的蓝莓,不仅是黄土高原农业转型的希望所在,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百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位正在养护蓝莓树的村民开心地说,“种了大半辈子马铃薯、玉米,没想到老了还能侍弄蓝莓!从去年建棚我就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好着哩!”
  引洮之水,也默默滋养着河流生态。近年来,定西市充分发挥引洮供水配套工程作用,持续向关川河、祖厉河等7条河流生态补水。监测数据显示,受益区河流水质明显向好,生态涵养修复成效显著,干涸多年的河滩、旱塬,在洮河的滋养下重披绿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定西,人与水的故事还在书写。在引洮水的润泽下,一个绿意更浓、活力更旺、希望更强的定西,正阔步前行。
  (本报采访组成员:果天廓、张金芳、魏宇翔、魏晓雯、张佳鑫、杨清雯)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