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千秋画 云滇百世金
发表时间:2025-08-14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洱海生态廊道成为游客休憩的“清凉秘境”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摄
□本报采访组
一片连着一片的方形池塘里,白色花朵漂浮在几乎透明的水面上,宽叶长茎在水中舒展。
村民和才者与她的伙伴们头戴宽檐草帽,身着防水服,在深及胸口的水中起伏劳作,熟练地将花朵连着长长的茎从水下拔出。
和才者采摘的就是素有“水质试金石”之称的海菜花。7月底的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海菜花迎来丰收季。副镇长李锦宇说:“我们通过打造海菜花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流域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全力保护洱海。”目前全镇种植3500余亩海菜花,每亩年均纯收益约7000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生态花”也是“致富花”,折射出云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突出成效。立足高原湖泊的生态资源禀赋,云南咬定青山不放松,压实河湖长责任,全力守护“高原明珠”,绿水青山终成幸福靠山的云南画卷生动铺展——
滇池绿道、洱海生态廊道“湖进人退”、文旅深度融合,印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西畴县乱石嶙峋蝶变丰美绿洲,诠释发展和保护的辩证统一;各地致富“生态饭”越吃越香,彰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云岭之南,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
绿水青山成色十足——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走近洱源县茈碧湖幸福码头,长840米的棕色木质桥倒映水中,将澄湖、翠峦连接成画。岸边滨水带游乐设施吸引不少孩童,嬉戏声在山水间荡漾。
“幸福河湖建得好!”63岁的张大爷常带着孙子来沙滩乐园玩,他指着观景平台感慨,“以前这是水上餐厅,现在多敞亮,孩子撒欢跑。这才是咱老百姓期盼的幸福水岸啊!”
地处洱海源头区的茈碧湖,是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我们截污治污、治理水土流失,投资1.46亿元实施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等六大工程。目前水质保持在Ⅱ类。”洱源县水务局局长冯焯斌介绍时,身后一群白鹭,有的站立枝头,有的振翅掠水。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湖泊革命”60条铁律和“河流保护”50条硬策,重塑河湖治理新格局。
创新理念,提出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三治一改善”治湖思路;动真碰硬,2024年完成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整改2419个;织密法网,构建“9+1”法规体系,在全面完成9个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修订的基础上,首创入湖河道立法;协作联动,推动云贵川三省建立全国首个跨多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治理正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转变。
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中,这场以水为媒的变革早已蓄势聚力。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致信网友时提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赋予云南绿色发展深层次含义,体现出根植生态、人文之胜,守护好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决心。
“云南持续加大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力度。”省水利厅副厅长霍玉河说,“从2021年起,9个重点高原湖泊省级湖长全部调整为省委常委担任。2024年,省委书记5次主持会议,专题部署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
截至2024年,云南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3.6%,重点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优良以上。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如何“画好山水画”?今年7月29日,云南发布第12号总河长令,明确实施安澜河湖建设等六方面行动,加快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云南的生活”必将因水而更加多姿多彩。
金山银山动能强劲——
“生态增量激活文旅流量”
大理最动人的章节,藏在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环廊道骑行时,你会发现,天化成了水,云朵游移其间。
在洱海边长大的吴先生如今在这里开了一间小店,一楼是咖啡店,二楼作为民宿。
“推窗可见苍山洱海,守着美景就把钱挣了!现在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游客多得忙不过来。”印证吴先生话的是,环海路上拥堵的车流,民宿、酒店一房难求。
高原湖泊保护“含绿量”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单从洱海来看,流域保护治理历经3次飞跃,实现了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以来,我们通过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九个精准提升’等,构建起科学、系统、依法、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新体系。”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吴兴座说。如今,洱海湖区国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生态增量激活文旅流量。数据显示,2024年大理州接待游客1.1亿人次,旅游收入破千亿元。”大理州水务局副局长张沛聪说。
绿水青山蕴藏的“文旅价值”不仅为城市转型带来新机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昆明市晋宁区滇池畔的牛恋小渔村,大片绿地上,白色帐篷错落有致;穿行村巷,砖红色小楼夯土墙的朴拙肌理,在竹子装饰下更显温雅;巷角摊前,往来游人被各色美食吸引;茨巷河前置库,水波荡漾,野鸭倏地潜入水中并在不远处露出头来……几年前,牛恋小渔村可不是这般模样。
过去,村民以捕鱼、种大棚为生,如今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今年37岁的李先生以前主要依靠滇池边的两亩鲜花大棚生活,现在他已成为村里文旅公司的职工。
“上班收入稳定,每年能挣五六万元。”李先生对当前生活很满意。
在环滇池137公里绿道边,有许多牛恋村这样的村庄。昆明市将绿道作为滇池核心保护区的物理边界线,一体化整治沿线空间要素,辐射带动沿线乡村转型发展。
从大理“滨湖文旅”的经济新引擎,到沿岸乡村的产业振兴路,20年来,文旅产业像一条无形纽带,连通云岭高原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滇池洱海“退”出发展空间、“生态+文旅”创出共赢机制,云南以生态高颜值撬动发展高质量,生动诠释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绿色经济惠泽民生——
“水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
云南在探索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实践中,不断拓宽转化路径,发展绿色农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站在西畴县三光片区石漠公园观景台,远处群山如黛,经果林随山势绵延;近处猕猴桃林枝繁叶茂,四眼蓄水池点缀其间。你可曾想到,这里曾被外国专家认定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
通过大规模石漠化综合治理,西畴县将原本石块裸露的荒山变为满山翠绿,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西畴县水务局局长周琼介绍:“我们独创‘山顶戴帽子’实施封山育林,‘山腰系带子’实行退耕还林,‘山脚搭台子’实施‘坡改梯’,‘平地铺毯子’建设‘保土、保水、保肥’台地,‘入户建池子’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村庄移位子’易地搬迁创建幸福家园的‘六子登科’模式,新增生态绿地9.86万亩,实现人均1亩以上基本农田。”
好山好水出好果。2016年西畴县引进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
“8年来,我们将原本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三光片区’打造为种植猕猴桃的核心产区,辐射带动3000余户群众种植猕猴桃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亿元以上。”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登树感慨,“水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
“石头缝里长出的不仅是果子,更是希望。”西畴县副县长赵恺歌说,过去村民在石窝窝里种玉米,一年收入很少,如今依靠经营果园、种植中药材等,年收入最高可达30万元。
猕猴桃栽种、开花、结果,老百姓种植、务工、增收。这漫山遍野的盎然生机,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一个“点绿成金”触发农业“新”景的故事也在昆明上演。
昆明市晋宁区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现代化灌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制度,坚持节水、生态、富民协同发展,助力滇池保护治理。
“通过采取农田尾水及初期雨水、污水处理厂中水收集处理回用等节流减污措施,现在每年减少滇池取水量约3800万立方米,同时降低污染入滇量,实现农业灌溉节水增效与滇池治理保护的双重目标。”昆明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副局长金烔平说。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等海菜花收获季忙完,洱源县的海菜花产业还计划做得更大。“我们正探索海菜花深加工产品开发,想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洱源县海菜花种植大户兆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岚对未来充满信心。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两山”理念的终极落点。从筑牢生态屏障,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再到山水文章写进百姓账本,云滇大地用行动作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七彩云南的“高颜值”正成为闪闪发光的“金招牌”,以绿为底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先明、滕红真、黄浩海、王鹏翔、李竹音、田甜、刘姿琳)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罗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