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渝水绿生金
发表时间:2025-08-14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南天湖美不胜收 丰都县水利局供图
□本报采访组
盛夏的重庆,青山苍翠,碧波流淌,目之所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铺展出一幅人水和谐、水城共生的幸福画卷。
日渐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重庆的一张闪亮名片。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累计建成50条幸福河湖;完成全市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金额达2.34亿元,撬动绿色金融信贷支持6.1亿元……一组组数据勾勒出重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足迹。
近年来,重庆市扛起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目标,探寻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之道,交出了一份“河湖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优异答卷。
日前,本报采访组走进重庆市,倾听水润民生的精彩故事,感受巴山渝水间强劲的绿色脉动。
筑基提能
夯实城乡发展的水保障
“感谢党的好政策。”时隔6年多,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里时的场景,92岁高龄的马培清仍然情绪激动。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高沟深、深度贫困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走进华溪村马培清的家里,与干部群众共谋脱贫攻坚。
彼时的华溪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产业空虚是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对华溪村的乡亲们说,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没有水利的支撑,我们村不会发展得这么好。”曾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的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感慨道。华溪村用好2800余万元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资金,新建停车场,实施河道整治,修建沿河步道,实施道路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村里的用水也得到中益乡场镇水厂的保障。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华溪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溪村整合优越的自然资源,用好各项帮扶政策,不断优化村里黄精、木瓜、脆桃、中蜂等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党建培训+思政研学”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
8月5日,王祥生刚刚拍完一段带货短视频。抓住网络直播的风口,王祥生当上了“带货达人”,为“深山好物”拓宽销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引领华溪村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奔向幸福生活。短短6年时间,华溪村不仅摘掉了深度贫困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2024年度村集体公司收入316万元。马培清家不仅脱了贫,还在家门口搞起旅游接待,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水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暑假期间每天都要接待1000多位客人,每周末都是‘爆满状态’。”在石柱县黄水镇经营农家乐的谭静说。
黄水镇平均海拔1500米,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每年7、8月,这个原本只有1.2万户籍人口的乡镇,就会迎来近40万名各地前来避暑的游客,给我们供水保障带来严峻考验。”石柱县水利局局长谭龙华说。
“随着夏季用水量增加,我们动态调整出库流量,由每天4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8万立方米,确保用水无忧。”承担黄水镇供水任务的万胜坝水库管理所副所长代小林说。
今年4月,重庆市启动了全市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从水源、水厂等7个方面持续优化城乡供水格局,黄水镇发展旅游产业更添底气。
旅游业之外,黄水镇的辣椒、黄连、莼菜“红黄绿三色”支柱产业也是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走进黄水镇万胜坝社区,只见村民在连片的莼菜种植田里忙碌着。石柱县水利局实施的官渡河流域治理工程在今年汛前完工,新建的堤防护岸,生态化改造后的岸坡,大大提高了官渡河防洪能力,让莼菜种植户更加安心。
万胜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马银波高兴地算了一笔账:“官渡河治理后,村民不再担心莼菜被淹,收成更有保证,每年可减少损失约400万元。”
近年来,重庆市水利局统筹推进城乡饮水、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等民生水利项目,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88.3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助力重庆市步入绿色发展“快车道”。
守住家底
以水为笔勾勒民生幸福图景
重庆拥有厚实的“绿色家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让绿水青山更显“颜值”,金山银山更有“价值”?核心是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其关键就在“保护”二字。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扛起“上游责任”既是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重大历史机遇。
在推进长江一级支流龙河的保护治理中,丰都县打出了一套系统治水组合拳。
关闭搬迁沿线28家工矿企业,关停55家畜禽养殖场,治理9个排污口,为龙河设置“一河三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加强智慧管护……丰都县大力建设龙河生态廊道,打造小微湿地,改善河道生态,修建滨水步道,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个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
据丰都县水利局水生态与河长制工作科副科长黄山介绍,龙河丰都县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获评重庆首批市级幸福河湖。
高山峡谷中,龙河丰都县段宛如一条绿丝带,龙河国家湿地公园里鲜花盛放、蝴蝶翩飞。美丽山水提升了城市“颜值”,绘就了幸福“底色”。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重庆全市达成了守住“绿色家底”的思想共识,全社会同题作答、同向发力。
重庆市总河长高位推动,全市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实施幸福河湖建设“百千行动”,力争到2027年建成100条、2035年建成1000条以上幸福河湖。
重庆各区(县)从“河湖安澜、生态健康、亲水宜居、智慧赋能、文韵深厚、绿色富民、群众满意”7个方面推动幸福河湖建设,全市1.83万名河长和社会各界共绘“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江河新画卷。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建成16条(个)首批市级幸福河湖,新一批51条市级幸福河湖建设正按下 “加速键”。
好山好水让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更成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流量密码”。
“这里太美了,设施也很完善,我带着一家人过来度假。”在丰都县南天湖景区游玩的王女士说。丰都县将风景优美的南天湖景区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并加紧推进蔡家沟水库建设,进一步保障景区生态景观和旅游产业用水需求。
依托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景观,石柱县桥头镇在长沙村水库移民集中居民点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主题艺术写生创作基地,桥头镇构建起集写生、游学、摄影、旅游、餐饮、民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亿元,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重庆正以河湖水系为依托,打造绿色产业链、生态农业带和优质服务业体系,让“河湖+”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拓宽通道
绿水青山加速“变现”金山银山
巴渝大地,青山如黛,碧水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动力所在、后劲所在。
既要推动把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做大做优,提升其价值,更要把“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做通拓宽,确保能变现,这是贯穿重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一条逻辑主线。
如何以水生金?武隆区给出“荆竹方案”。
当下正值旅游旺季,位于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的归原小镇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个地处大山深处、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最佳旅游乡村”的风采。
走进村中,只见特色民居间,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紫色的朝天椒生长茂盛,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耕地破碎的面貌不复存在。
“依托水利部定点帮扶武隆区实施的杨柳池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我们投入1400余万元,实施坡改梯,建设坡面水系工程、耕作道路等,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坡地改造成梯田,种植农作物、建果园,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农民增收。”武隆区水利局局长柯晓东说。
水土流失治理让荆竹村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出了“加速度”。据荆竹村党支部书记高燕介绍,由高山果蔬、烤烟种植等构成的4000亩观光农业带成为荆竹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荆竹村整合林海、天坑、峡谷等多种类型自然资源,引入归原小镇旅游项目,采取“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新融合模式,盘活资源,发展旅游,更带动全区文旅业融合发展。
2024年,荆竹村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4年增长10倍。
荆竹村村民冉光芳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她放下锄头改行做咖啡,成了乡村咖啡师,年销售咖啡2万余杯。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重庆各地用好生态资源,探索出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多种“打开方式”。
全国首单水库水生态碳汇交易落地开州区,汉丰湖8784吨碳汇以70.3万元被三峡新能源淮南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认购,为全国水库“生态保护—产品培育—价值核算—市场转化—共享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山溪三美、胜天湖、金花、兴隆坳、排山、杨柳塘等6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交易,共计交易金额2.34亿元,转化收益反哺于水土保持和乡村振兴等,形成“治理—增值—交易—反哺”闭环。
重庆用实践证明,以绿水青山的高水平保护深度赋能产业良性循环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生态资源保护到多重价值挖掘,从单一业态开发到多项产业协同,依托巴山渝水的绿色底气,重庆市正重塑消费场景、重构产业布局,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巴渝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本报采访组成员:唐瑾、张凯、李攀、刘键、杨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