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之江二十春
——浙江执改革创新之笔书写绿水青山间的富民答卷
□本报采访组
夏秋之交的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绿意盎然,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在澄澈的溪水中,往来游客纷纷驻足拍照。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二十年来,这颗理念的种子从浙北山村破土,在之江大地繁茂成林,更以钱江潮涌之势激荡神州,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灯塔。
安吉县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纪念碑 记者 岳虹 摄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用二十年时间作答时代命题:如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怎样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从“八八战略”引领下的生态省建设,到“五水共治”的治理攻坚,再到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诗意栖居——浙江以改革创新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写下了一篇兼具民生与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船载春秋:折射发展与保护的辩证之道
西苕溪之上,“绿水青山号”游船犁开碧波。62岁的船主孙金贵望向河岸,回忆起与船打交道的几十年生涯。
“80年代修船,90年代造船运砂,21世纪头十年,我的船厂做的挖砂船,能向河底挖一二十米。”老孙的记忆里,那时的西苕溪河面上砂船密布,岸边码头林立,浑浊的河水裹挟着砂石奔涌,鱼虾绝迹。
转折发生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雷霆推进,孙金贵的临河船厂面临转型。一天,他站在日渐清澈的河边,突然读懂了政策背后的深意:水变清了,游客就来了,这才是长久的“饭票”。后来,他的船厂生产了最后一批船——几艘游船,其中一艘就是“绿水青山号”。孙金贵和女儿开了旅游公司,开辟3条航线,串联起沿岸的竹海、古村与湖泊,2025年五一假期单日接待游客近3000人。
从挖砂船到游船,从“向河要财”到“护河生财”,老孙的船辙里,藏着浙江二十年发展理念的蜕变轨迹。
21世纪之初的浙江,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创造了经济奇迹,却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河流黑臭、酸雨频发,“江南水乡”失去了秀丽模样。此情此景,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新路?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论断到“八八战略”中“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的部署,一系列理论创新为浙江校准了发展航向。二十年来,浙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推动绿色变革向纵深发展:
——守牢生态本底。从“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到“五水共治”攻坚战,再到在全国率先启动“美丽河湖”建设,浙江累计治理河道超5万公里,彻底改变了河湖面貌。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一座座山塘、水库,恢复往昔清澈模样,重焕青春活力。
——破解转化难题。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首支水利基础设施REITs、全国首单水利风景区暨幸福河湖生态产品交易……一个个“首单”、一次次“率先”见证浙江在用水、涉水、滨水领域的创新突破,“绿水青山”真正实现可量化、可交易。
——普惠生态红利。河流“幸福”了,成为群众的幸福源泉。2023年,浙江启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以“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格局,将河湖空间转化为发展空间、民生空间。目前已建成31条幸福母亲河、495个水美乡村、1万余公里滨水绿道,85%的村庄(社区)被纳入“15分钟亲水圈”,群众身边就是美景。
条条水脉荡清波,临水人家乐融融。在“两山”转化进程中,浙江正着力将“幸福”二字深植于片片绿水青山,镌刻进百姓的红火日子。
“水利部门是守护绿水青山的主要力量,河湖是水利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将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两山’转化,助力实现浙江省域现代化先行的目标。”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改革助破局:勇做“两山”转化先行者
8月6日9点半,工作日,在安吉县梅溪镇铜山村一处山野竹林间,隐将谷漂流项目游客中心挤满了人。今年6月漂流项目开业以来,几乎天天爆满。人们在感受戏水清凉的同时,也感受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热度。
作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2024年8月14日,安吉隐将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2920万元的价格,拍下梅溪镇钱坑桥小流域铜山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生态旅游资源)15年开发经营权,开发了如今爆火的漂流项目。
2024年3月,浙江省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四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制度建设推进相关项目。
有了制度保障,企业推动项目更有底气了。“水利部门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把无形的空气、水等资源以产品的形式对社会企业开放交易,对于企业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也是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负责隐将谷项目开发的企业总经理张慧说。
这份底气,源自浙江“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浙江始终以制度创新破解“转化难”:
顶层设计先行。从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到幸福河湖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浙江逐步构建起涵盖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利益分配的制度体系。2024年,全省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额达到61.7亿元,“十四五”以来累计近300亿元。
多元探索破冰。在淳安与建德,一份为期30年的水权交易协议让1000万立方米的优质水资源跨越县域,支撑建德水饮料产业蓬勃发展;在开化马金溪,相关主体500万元竞拍的5年水域经营权,催生集游船、露营等于一体的滨水综合体;在丽水,水电站取水许可成为质押物,“取水贷”已发放115.8亿元,让小水电实现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
区域间用水权交易、河湖生态产品交易、农村集体山塘水库用水权交易等多元交易层出不穷;“河权贷”“幸福河湖贷”“水保共富贷”等绿色信贷业务百花齐放;古运河上,水上游船满载欢声笑语,一条绿道串联5座山,打造集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创富等于一体的新“综合体”……之江大地上,“两山”转化场景日益丰富。
改革的深水处,是观念的革新。当水土保持从“公益事业”变为“可交易产品”,当河道治理从“政府买单”变为“市场参与”,浙江正在重新定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
碧水润共富:百姓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始终以带动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
“2003年,我从自家盖的新房中抽出3个房间搞起了农家乐,成为余村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54岁的余村村民潘春林记得,那时的余村是“石头经济”的天下,水泥厂、石灰岩开采每年带来丰厚的集体经济收入,却让村庄长年笼罩在粉尘中。2005年,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潘春林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的“春林山庄”年营业额超百万元。
作为余村第一批享受到生态红利的人,潘春林积极行动,用他的致富经验带动更多老乡富起来。“我现在是余村乡宿联盟主席。村里有四五十家农家乐,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大家相互分享资源、信息,共同致富。”潘春林说。
这种“先富带后富”的默契,已刻进余村人的骨子里。2020年起,余村先后联动周边24个村,形成245平方公里的“大余村”发展圈。通过共建共享旅游线路、联合开发文创产品,2024年片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1万元。“以前羡慕余村,现在我们也是‘余村’。”周边山川乡群众说。
在浙江,像余村这样的故事正在河湖岸边不断上演。数据显示,全省99%的村庄(社区)位于河湖1公里范围内,6500万群众的幸福与水脉紧密相连。浙江以“千万工程”为抓手,让每一条河、每一片湖都成为富民的“聚宝盆”。
在安吉大竹园村,水系连通工程让家家门口都有景观河,带动村上几十家民宿集群发展。年过70的马银娥在村里咖啡店做服务员,每月4000元工资让她既能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还能攒下养老钱。“这日子我感觉很满足。”马银娥说。
在遍地开花的水生态价值转化项目中,各地因地制宜,通过资产入股、经营权转让、带动就业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从“水美”到“民富”,浙江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生态红利不是少数人的“蛋糕”,而应是普惠大众的“甘露”。如今的之江大地,幸福河湖建设正让更多“沉睡的生态资源”苏醒——在溪边开民宿、在河畔办工坊、在水上开游船……密集的水脉编织出条条富民路,滋润着百姓“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
潮涌之江二十春,绿色发展润民心。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浙江正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两山”理念实践。当更多河流成为幸福河,更多村庄变身“余村”,这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时代长卷,必将在之江大地铺展得更加壮阔。
(本报采访组成员:李洁、吴镝、岳虹、田甜、孙蕾蕾、钟若茜)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