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建设中的民企力量
发表时间:2025-09-17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本报记者 苏晨
“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逐步落地,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完善,民间资本参与铁路、能源、水利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拓展民间投资增长空间。”在9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1—8月,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快于全部基础设施投资5.5个百分点。
经过多年持续探索,水利投融资领域正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格局。水利投融资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社会资本走进水利行业,民营企业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从黄河之畔到西南谷地,从北方旱塬区到江南丰水地带,作为深耕农业节水领域的民营上市公司,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创新推行“投资-建设-运营”全周期服务,整域整灌区推进“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积极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国家所需”与“企业所能”双向奔赴
2015年,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恨虎坝灌区炒铁村,从未见过的电磁阀、取水计量器、微喷带、滴灌带等节水设施设备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大禹节水集团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加紧组织力量安装建设。
由于没有支渠、斗渠等田间工程与灌区干渠相连,村民长年只能“望水兴叹”,重建轻管、效益低下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2014年6月,水利部将恨虎坝灌区作为试点,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
经过现场答疑、招商比选,大禹节水集团中选,出资452万元和炒铁为民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陆良大禹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田间输水管网,将恨虎坝水库的水供到田间地头。
“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注入资金,减轻财政负担,降低政府债务风险,还引进了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过往‘一年建、两年用、三年坏,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陆良县水务局局长赵斌说,试点实现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工程良性运行、供水有效保障、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改革预期目标。
能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禹节水集团靠的是长期的沉淀积累和前瞻性战略布局。“当时各地都在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这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契合行业发展投资趋势。灌区是节水潜力所在,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大禹节水农水集团业务营销中心总经理纪学伟认为,水利行业经营稳定性较强,不但不容易受到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盘活潜力巨大。
企业锚定“国家所需”,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政府聚焦“企业所能”,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在水利建设热潮中,大禹节水集团的“企业所能”与政府的“国家所需”两者“情投意合”,使得灌区建设的资金供需矛盾迎刃而解,为水利发展注入稳定动力。
工程建好,更要管好。“让工程在运营阶段发挥其应有效益,整装推进是必然要求。为此,公司并未止步于传统的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而是坚持‘运营前置’理念,在项目前期规划和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的实际需求和可能面临的问题。”纪学伟说。
在江西梅江灌区的实践,是大禹节水集团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大力推进募投建管一体化的探索。
2022年,大禹节水集团等6家社会投资方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创新采用“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移交一体化(DBFOT)”模式参与梅江灌区项目,多元化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同时,公司运营团队全面参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等环节,根据运营需求优化方案,推动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实现项目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长效运营系统整合。
“募投建管一体化模式通过整合全链条职能,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项目全周期闭环运作,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项目建设运营的重要方式。”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投资与统计研究处副处长刘汗指出,该模式有利于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效益,提高项目全过程管理效率,塑造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让政府以有为监管托举有效市场,让企业专注于工程投建、运营等市场化业务,实现政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政府角色加速转变为监管者、服务者。同时,企业角色——大禹节水集团通过深度参与灌区建设与运营,在政策红利与市场机制的双重驱动下,实现从单一节水设备供应商到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跨越升级。政企双向奔赴,推动“企业多元发展、政府减支增效、农户共建共享”的多赢格局逐渐成形。
社会资本与水利改革双向互动
盈利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和核心目标,社会资本如何获得合理、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回报是关键。
在灌区项目中,政府聚焦水价,将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成本和利润,部分转移到使用者付费机制上,为社会资本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预期,也从源头上防范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水价高了,但水费支出少了。用水量减少了,农业效益却增加了!”这是近两年多地灌区的真实写照,也是用水户的真实感言。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农业用水价格,强化成本约束,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也为拓展市场化投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纵深推进,辅以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灌区收水费不再是难题。”纪学伟说,通过创新构建分类水价、精准补贴、节水奖励联动的政策体系,农户节水积极性和水费计收率大幅度提升。
有了水费收入兜底,资金实现稳定回笼,大禹节水集团参与灌区建设的信心更足,继续在政府主导下探索多元化收益路径。
初秋时节,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现代化生态灌区,滴灌设备喷洒着水雾,新的丰收正在孕育。灌区新气象的背后,是政府和大禹节水集团等社会资本方的共同努力。
2023年,利通区引入大禹节水集团等5家市场主体,组建项目公司参与灌区建设与运营管理,并对灌区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该项目创新全灌域合同节水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节水收益。通过水权交易,项目公司实现新建节水项目投入成本回收,合作社进行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的“家底”厚了,农户水费开支大幅度降低,实现农业节水灌溉效益的“帕累托最优”。
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收益逐渐脱离对政府资金补助的依赖,更多回归到水利项目自身价值回报,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除借助外力外,大禹节水集团不断修炼“内功”——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灌区项目建设运营水平,同时积极布局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等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唱”中,“投资有回报、运营可持续、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将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
政策东风劲吹,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的篇章将更加精彩。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5年9月17日
责任编辑: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