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4月9日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水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协调管理者,如何以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不断推动流域管理实现新跨越,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长王健。
记者: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用水。但黄河也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您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在哪些方面?
王健:黄河作为资源性缺水河流,水资源承载能力低、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已经超过生态的环境承载能力,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黄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岌岌可危。随着流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沿黄用水需求增多和对流域外供水量的增加,本来已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二是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举步维艰。首先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大,还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治理,自然条件恶劣;加之这些区域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差导致治理任务艰巨;依法严管的力度不够,人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第三是基础性研究薄弱;第四是与国际合作治理开发项目相比,公共财政用于水土保持的投入仍然偏小;第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和提升。
三是生态文明理念需要增强。黄河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集中体现出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黄河生态文明程度,有赖于我们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有赖于我们对流域生态建设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记者:建设黄河生态文明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美好家园有何重大意义?
王健: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流域水体污染、人为活动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岌岌可危的现状,要求沿黄省区在建设黄河生态文明时,必须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整个流域一盘棋战略布局。并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站在民族未来发展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二是顺应自然法则的必然要求。建设黄河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问题。重点培育黄河上下游、左右岸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对辖区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保护和认同。这也符合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黄河生态文明为构建流域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记者:作为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者,您认为就黄河水保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着重从哪些方面加强推进?
王健:首先要倡导生态理念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其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第三是健全生态保护制度,确保黄河生态文明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