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灌区法律“雨露”
发表时间:2019-09-11分享到:
复制链接成功
以前说起渠道管理单位法律服务,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法律法规跟生活工作的确息息相关,但真到需要寻求法律服务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找谁帮忙。对于宁夏汉延渠管理处的水管人员来说,找法务工作室就可以了。
“依法收回国有土地10.5亩,挽回经济损失17.94万元,久拖不决的案件画上了句号,权益得到了维护”9月6日,第三管理所所长段新平在涉案土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汉延渠第三管理所的10.5亩土地,自1995年起由永清村6队村民承包耕种,长期以来承包人不交纳租赁费,也不承认租赁关系,又不归还土地。为维护单位合法权益,管理处委托法务工作室启动法律程序予以维权。
法务室工作人员多次深入管理所、涉案土地现场、被告住所地乡村及法院,进行调查取证,组织双方调解、参与诉讼。今年3月,法院判决承包人返还长期侵占的涉案国有土地,补交土地租赁费,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终结了本案。
此次成功维权为管理处依法管理提供了范例。桂玉忠副处长认为:“该案维权过程环节完整,办理流程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对提升全处法治水利建设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长期以来,渠道管理单位法律服务依赖社会法律机构,由于其对水利行业法律法规及具体情况不熟悉,导致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权益维护不完整,还增加了维权成本。为了把依法行政、普法宣传和法治单位建设落到实处,汉延渠管理处于2018年7月成立法务工作室,打通法制教育“最后一公里”,把法律服务送到职工身边。
法务工作室成立以来,参与解决民事诉讼四起,依法收回国有土地10.5亩,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切实维护了单位合法权益。同时,规范完善管理处水行政执法文书,审查修改与第三方签署的合同、协议,对面临或者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法律论证,提出解决建议方案。审核修改合同、协议100余份,参与制定规章制度10余项,有效预防法律风险。
针对基层单位在水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法务工作室精心制定培训计划,“按需点单,送法上门”,点对点满足基层管理所职工及灌区群众的法治需求,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散发宣传资料,引导灌区群众正确表达诉求,为依法管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今年以来,共开展依法行政专题培训、法律讲座6次,深入浅出地讲解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对容易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重点提示。在诉讼过程中,将庭审现场作为“警示课堂”,组织重点岗位干部职工、业务骨干现场旁听,“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以案释法,树立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和依法管理法治意识。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19年9月11日
作者:孟砚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