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在吉林省通榆县开通镇跃进村,紧挨着的三块农田里的玉米,却呈现出高中低三种长势,采用膜下滴灌的玉米高达2.1米,已经进入抽穗期,正在吐丝;采用管灌的玉米高1.2米,刚有抽穗迹象;无灌溉设施的玉米仅有0.8米高,正处于成长期。
站在玉米地边上,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详细询问了整个膜下滴灌的全过程,设备投入以及运行情况,田间技术指导服务怎么样,农民们积极性如何。当听到膜下滴灌设施能让通榆的玉米平均亩增产粮食1031斤时,他高兴地说:“不比不知道,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到示范效应。从这里,我们看到了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正初现端倪!”
膜下滴灌发展之喜——
增粮又节水 农民得实惠
2010年,吉林省在乾安、通榆、洮南等县(市)开展了3万多亩旱田玉米膜下滴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几个试点县(市)精心统计测算,实施旱田玉米膜下滴灌的地块,有六大优势。一是增产,玉米亩均增产1031斤,最高增产1300多斤,是相邻不灌地块的2倍以上。二是增效,玉米年均亩增收800元,增幅达150%。三是节水,膜下滴灌比喷灌节水50%,比管灌节水60%,比漫灌节水70%。四是节肥,比常用的施肥方法节肥30%。五是环保,喷施除草剂与覆膜同步进行,防止了农药的挥发、漂移带来的污染。六是提质,膜下滴灌的玉米品质可提高1~2个等级。可见,玉米膜下滴灌在抗旱减灾、增产增收、节水环保等各方面效益都非常明显。
吉林省是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尤其是近年,几乎常态化的干旱已成为吉林省农业的最大威胁。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旱田节水灌溉工程重点集中在中西部易旱区,主要推广实施了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共完成前郭水田节水灌溉示范区、乾安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等28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区建设,完成投资0.62亿元。通过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的典型示范作用,辐射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68.8万亩,平均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亿斤,年新增节水能力0.56亿立方米。
截至2010年年末,全省中西部15个易旱县(市)已累计投入资金9.37亿元,共增打各类抗旱机电井23万多眼,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24万亩,其中,喷灌面积338万亩,管灌面积562万亩,滴灌面积24万亩。
膜下滴灌发展之盼——
步伐要加大 资金成掣肘
为了破解粮食增产的瓶颈,吉林省委、省政府在膜下滴灌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广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膜下滴灌项目1000万亩,为吉林中西部地区再增产百亿斤粮食奠定基石。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节水灌溉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在中西部15个县(市、区)发展以膜下滴灌为主的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每年发展200万亩,不包括水源工程,计划总投资80亿元;同时,继续加大对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计划再发展水田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主要任务是加大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力度,减少输水损失,切实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到2015年使吉林省再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斤。
吉林省的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旱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旱田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大部分旱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状态。虽然近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建设了一大批旱田节水灌溉工程,使旱田节水灌溉面积从十多年前的几十万亩快速发展到目前的924万亩,但与全省旱田耕地总面积7435万亩相比,只占12.4%,大部分旱田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是水田节水灌溉面积发展缓慢。由于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资金只能用于支渠以上骨干工程建设,而国家对于末级渠系改造资金投入较少,水田节水灌溉面积发展缓慢。加之各部门投资渠道不同,造成资金使用管理分散、建设地点分散,灌区骨干工程建设与末级渠系配套不能同步,水田节水灌溉目前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三是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吉林省既是农业大省,又是财政困难省份。这些年虽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财政也千方百计安排资金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要求配套的资金很难及时足额落实到位,致使有些工程不能全部按时完成并验收,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效益的发挥。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相关阅读:评论:节不节灌大不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