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大旱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灾害频发中开局,在喜获丰收中收官,这几乎成了河南省近几年夏粮生产的固定模式。一直以来,被认为靠天吃饭的中原农业生产,为何能在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里屡获丰收?
一组有力的数据回答了我们:据河南省水利厅统计,截至目前,河南有效灌溉面积已达762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其中旱涝保收田6077万亩,约占全国的1/10;全省万亩以上的灌区255处,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的引黄灌区27处,年平均引水量约21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水利设施,高效协调的部门运作,适时科学的农田灌溉,切实保障了河南农业不同时期对水的不同需要,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全力抗旱”到“科学抗旱”
河南是全国灾害多发地区之一,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经常要面对频繁的水旱灾害。但在应对今年这场罕见的冬麦区大旱中,各项工作虽然繁忙,但仍紧张有序。“科学灌溉”,成为今年抗旱夺丰收的一大亮点。
在全省抗旱保丰收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在今年抗旱浇麦中要突出科学,即科学组织、科学动员、科学指导、科学举措。省长郭庚茂在基层检查指导抗旱浇麦时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麦的科学灌溉和水利建设,力夺夏粮丰收。
据调查,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水、土、光、热、肥、种六大元素中,水的作用排在第一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在干旱年份,水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更高,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不少地区基层干部和群众也深有体会地说:“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称:“中国稳定的人均0.65亩左右的‘水浇地’,是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今年的抗旱和麦田管理中,滑县枣村乡大屯村村民张孟国,按照县农业部门群发的农时手机短信,对小麦进行“一喷三防”,水利部门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张孟国告诉记者:“今年入春以来降水少,县里印发了麦田管理技术‘明白纸’,关键农时还发手机短信进行指导。按照科学的方法浇水、施肥、打药,俺家的小麦收成肯定比去年好!”
据扶沟县水利局局长张宏斌介绍,在抗旱过程中,他和水利技术人员及时提醒农民科学抗旱:气温过低不利于浇麦,浇灌时建议他们采用喷灌方式,最好选在上午10点之后、下午4点之前这段时间进行。
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科学抗旱能力,全省30多支宣传分队活跃在广袤的乡村,30多万份抗旱科普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科学浇灌、节约用水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泌阳县泌水镇的张向力老人,利用技术人员传授的“润湿灌溉”技术,成功浇灌了他家4亩多麦田。收获时,老人家直感叹:“还是科学技术管用。”
从“望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昭平台灌区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的最大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南北两条干渠全长137公里,灌溉范围涉及该市5个县区24个乡镇,为当地的重要粮仓。前不久,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昭平台灌区灌溉效率由改造前的每个流量每昼夜灌溉430亩提高到734亩。
昭平台灌区的巨大变化在河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为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国家自1998年开始,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河南省相继有52处大中型灌区列入改造计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近3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近20亿元。共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3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4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8亿斤,年新增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
资料显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项目受益区农业总产值增幅达46.1%,人均纯收入增加43.8%。大中型灌区是河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以高产稳产著称。尤其是大型灌区,多年来,这一面积内的粮食单产一直是非灌区的1.56倍,总产约占全省的37.5%,地位举足轻重。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与解放初期相比增长了12倍;节水灌溉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短短10余年间,已累计发展2049.69万亩;全省91%以上低洼易涝和87%以上盐碱地得到了不同程度治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除涝与灌溉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工程体系。
“目前正在加紧实施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规划,其中有56%是水利建设内容,这不仅再次说明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且为河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将为河南粮食生产提供更为坚实的水利支撑。”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树山说。
从保本经营到“更新换代”
舞阳县北部平原洼地的1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曾经是“夏天水汪汪、秋季不打粮”的泥河洼滞洪区。经过连续3年中低产田改造,如今,这里已是土沃粮丰的宝地。北舞渡镇鹿店村村民李银铃说:“以前这里每年只收夏季,小麦亩产只有六七百斤;秋季雨水多,水排不出去,多数年景是绝收。农业综合开发以后,渠系相连、沟渠配套,旱能浇,涝能排,小麦产量超千斤没问题。”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0多亿斤,而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就是水的问题,无论是缺水还是盐碱地,只要水利灌溉排水设施跟上,粮食产量马上就会发生显著变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河南省水利工作会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7850万亩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力争到2015年完成1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十二五”期间完成15处大型和30处重点中型灌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38处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到2015年全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万亩以上,力争节水灌溉工程总面积达到3000万亩。
相关阅读:评论:科学灌溉是亮点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1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