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迅猛发展带来巨量GDP的同时,也将广东推向了环境污染的困境。水体被污染,水生态遭破坏,水质型缺水,一系列水问题向广东人敲响了警钟。
“近几年,广东在进行产业布局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的时候,总是感到来自水资源方面的制约越来越大,”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林旭钿表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在广东尤为必要和迫切。”
超前保护:将污染拒之门外
一家污染企业来投资,接受还是拒绝?
说到水环境,没有人不知其重要性。但当现实中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冲突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确实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广东省河源市是包括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内的东江下游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为保护水资源,2007年以来,河源市牺牲了诸多发展机会,拒绝了投资总额达600多亿元的可能造成污染的投资项目。
在河源,无论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深知河源作为广东省生态屏障的重大意义。“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这座城市的口号。近年,河源市重点培育高效益、少污染的电子、新能源等产业,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推动水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转变。几年来,河源市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62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7万吨,产值相当于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1/4。
在广东,绿水青山不仅仅是河源的口号,在佛山市三水区,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项目同样必须让位于绿水青山。为了保护环境,三水区拒绝了可以带来近12亿元产值的陶瓷企业进驻。在长远生态效益和短期经济效益之间,三水区选择了前者。近年来,三水区曾经的支柱产业水泥、陶瓷、印染企业或被搬迁,或被关闭。
在广东各地,斩断“三高”链条,大力淘汰落后工艺和生产能力,被视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共整顿和关闭污染严重的水泥、火电、印染等工业企业5万多家。
污水处理:一县一厂
由于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2007年,广东全省水功能区达标率只32.8%。严峻的现实警示广东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008年,广东省政府提出“一县一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目标,要求各地级市在2009年实现“一县一厂”。“2009年年底前未完成‘一县一厂’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的县,由县长及所在地级以上市市长向省政府作检讨。”“连一个污水处理厂都建不成,其他成绩都免谈。”在2008年的广东省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黄华华代表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市长签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责任书,污水处理厂建设成为考量各地政绩的标准之一。
建设污水处理厂需要巨大投入。在广东,全省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并不平衡。全省90%的污水处理能力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仅占11.5%。对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一县一厂”并不是难事,但对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来说,当地财政收入有限,建一个市级污水处理厂都捉襟见肘,更何况“一县一厂”?
为破解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瓶颈,2008年8月,广东省决定由省财政投入25亿元补充这些地区的资金不足。
按正常进度,一座污水处理厂建设通常需要2~3年时间。这样算来,在2009年年底完成所有“一县一厂”建设,似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然而,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的重重困难下,粤东西北三地区齐发力,成就了广东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奇迹。
2008年,揭阳市还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2009年实现了“从零到五”的跨越。惠州、江门、阳江、云浮四市,组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于2009年5月前,提前实现了“一县一厂”建设目标。
截至2009年年底,广东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9座。67个县(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354万吨,约占全国的1/7,成为我国首个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突破千万吨的省份。
内河整治:不能只管一段
所谓“一衣带水”,每条河流的水质与流域各地密切相关。“不能只管一段”,成为广东各地的共识,也促成各地在加大自身治污力度的同时,走向区域间合作治理。
在广东,一条跨界流经深圳、惠州两地,长度不到100公里的小河流,却连续4年成为广东省重点督办的治污染河流,它就是淡水河。
自1993年广东就开始了淡水河污染整治,然而多年来的治理,效果甚微。有专家表示,淡水河治污之难,在于深、惠双方未达成全面共识,长期互相推诿扯皮。跨界污染治理,是历时已久的难题。
2008年4月,广东省专门成立了由省人大环资委、省直有关部门及深圳、惠州两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组成的“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建立起由省政府牵头的流域合作治污新机制。2009年5月,深、莞、惠三市又签署《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计划》,让淡水河流域合作治污有了具体的工作方式。在此框架下,定期会商制度、部门联动机制、联合督察机制等被一一建立起来。深惠两市淡水河联动治污由此拉开序幕。
自2008年开始,惠州市相继实施了淡水河污水截流、河道清淤、水利防洪等一系列工程,在淡水河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能力26.5万吨。在深圳,仅2008年一年,其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量就是前3年的总和。
深惠两市携手治污,让淡水河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监测显示,2011年,淡水河深惠交接断面西湖村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12.9%,主要污染物氨氮和总磷浓度同比下降明显。
在淡水河联动治污思路的推动下,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的茅洲河、石马河、汾江河治理工程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无论是深莞惠、珠中江环保合作圈的形成,还是广州、佛山两市联手完成广佛接壤的23条跨界河涌清淤任务,都在见证着区域联防联治不断取得的新进展。
“到201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跨地级以上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8%以上。”面对《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中的水质目标,林旭钿表示很有信心,“广东‘十二五’规划,不管是水资源规划,还是其他规划,都提出了限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从项目准入到治污的力度都将不断加大。”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