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刚 文/图
霍山县地处皖西大别山腹地,总土地面积2043平方公里,总人口36.5万,人多地少,形成“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0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4%,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于一体的水土流失严重区。由于国家补助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在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中,霍山县特别重视拓宽资金渠道,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吸纳社会投入,鼓励大户规模经营,推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护”的管理经营模式,助推了当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护。
在1996年开始实施的沙凡河等小流域治理中,霍山县就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把部分治理成果转交给经营承包大户,由当地政府辅以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不仅调动了水土流失区广大干群治山治水的积极性,还依靠社会力量,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减轻了政府负担,增加了经营户收入,保证了治理成果的有效发挥。例如,项大平夫妇经过仔细考察,看准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于1998年筹集资金近10万元,承包治理荒山15公顷,栽种了适于当地发展的经济作物——茶叶和板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是:承包的前7年不上交承包费,之后每年每亩上交30元。经过几年的精心管护,茶叶已经盖满山坡,产量逐年提高,板栗挂满枝头,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吸引了远近游客。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价格不断攀升,他们的收入也逐年翻番,2011年仅茶叶一项就创收30多万元,经济效益是坡耕地农作物的3倍多。
多年来霍山县吸引社会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在2009年实施的但家庙小流域治理工程中,霍山县百匠农坊公司将建成的40公顷梯田承租下来,发展经济果树;霍山县家艺生态公司将2010年实施的王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建成的30公顷梯田,承包种植油茶,并且在承包后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连片开发了周边70公顷的荒山,形成油茶种植基地,发挥了规模化龙头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随着水利部《关于印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的通知》的出台,安徽各地将会掀起新一轮民间资本投入水土保持建设的热潮,将会大大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