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遵雄 王沫
宜昌市夷陵区位于三峡库区,是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面临着一个大难题: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困难,工程治理存在资金缺口,怎么办?
夷陵区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创造政策条件,引入民间资金,开发式治理,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民营老板投身于荒山治理
做磷矿生意的卢发信,是投入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民营老板之一。盛夏时节,走进卢发信位于夷陵区小溪塔街办官庄村的300亩农场,顿觉一片清凉。李子、油桃、柑橘、葡萄……各类果树染绿山冈,池塘、水窖、道路,配套设施齐全完备,好一幅林木茂盛、果树飘香的生态农庄消夏图。
在农场最高处的一个坡顶,绿色树丛中,一大块裸露的黑色石头分外明显。“这就是荒山改造之前的样子,特意保留下来,作为历史见证。”卢发信介绍,这300亩山丘岗地,以前都是杂灌林,既没有经济效益,也缺乏涵水保水能力。2002年,在官庄村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门邀请之后,卢发信用2万元承包了这片岗地40年的经营权。“当时20%都是石头,如果不是这些年的治理,水土早就流失了,90%都要石漠化。”卢发信说。
低价承包,但开发治理却要花大本钱。2003年开始,卢发信放弃了经营磷矿的生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荒山治理开发上来。“每亩地投入在2.5万元左右,水、电、路全部配套齐全,多年的积蓄全花在了荒山上,还借了不少贷款。”卢发信说,水土保持部门实施的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防治项目给予了20多万元的项目补贴,让他坚定了治理荒山、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决心。
如今,卢发信的官庄农场已经受益,他又将开发的目标瞄准了黄花乡军田坝小流域的尖峰岭。“这也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国家资金补助100万元左右。但1080亩坡地,要全部改成梯田,种上柑橘等经济果林,光靠国家投入远远不够,我至今已经投入了400多万元。”卢发信说:“项目建成后,这个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将‘山头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遍山披绿装,下雨流清水,生态环境大变样。”
在夷陵区,像卢发信这样的民营老板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比比皆是。稻花香酒厂推销员颜卫投资100万元,在三岔河流域建立了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餐饮于一体的城郊生态示范园;建筑业老板谢自军投资80万元,在简凼河流域种植意杨150亩、经果林50亩,配套建设堰塘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0处,建设了生态林示范园;建筑业老板王家寿投资50万元,在杨家院建立了200亩无核椪柑精品水果基地……
企业村组建设生态小流域
一大批龙头企业、村组集体,也纷纷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小溪塔街道办事处的长岭岗柑橘场,投资200万元在官庄流域兴建了千亩优质椪柑示范园;稻花香酒厂投资200万元在珠宝流域建立了千亩蜜橘示范园;晓溪塔、黄花、分乡建立了3个千亩核桃示范园。彭家河、放马山千亩板栗示范园,雷家畈、黄家河千亩猕猴桃示范园,军田坝小流域千亩核桃示范园,龙泉镇法官泉村300亩樟树苗圃园,也相继建成。
夷陵区水土保持局局长王军华说,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鼓励乡镇、村组、大户3个层次对水土流失实行开发式治理、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治理规模、治理质量、治理效益和治理科技等4个方面给予扶持。此举大大调动了有投资能力的业主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的热情。10年来,夷陵区共建成水保科技示范园17家,吸纳民营资本2300万元,占全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总投资的20%。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2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