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启动之初,深圳市水普办就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如何完成这个艰巨的目标任务?如何在向兄弟省市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让深圳的水利普查工作具有自己的特点?深圳市水普办作为水利普查牵头单位,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深入的工作。他们围绕普查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努力在组织管理、技术手段和成果运用上进行创新,形成了一套以“深圳质量”为工作核心,具有深圳特色的高速、高效水利普查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了普查任务,顺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举措一:彰显深圳特色 拓展延伸普查内容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虽然是一项全国性的普查任务,但由于区域情况不同,各地水普办都希望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摸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工作模式。只有具有本地特色的普查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服务,为当地政府提供更有实践意义的基础信息支撑。
深圳市水普办将突出地域差异化,开展具有深圳特色的水利普查工作放到了首位。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也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因此,过快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综合征,如排水设置错接乱排、大量开发建设工程水保项目未落实、地下水滥用问题突出等。深圳市水普办针对这些政府重视、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了水利普查“自选项”,大大拓展延伸了深圳市的普查内容。基于深圳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深圳市水普办在普查工作中增加给排水设施普查、原水管线调查、新纳裸露山体治理普查、地下水水质检测普查等内容,并拓展河流普查工作范围,新增了小比例尺空间标绘等一系列精细化工作内容。
举措二:用活管理机制 提高普查效率
水利普查作为一项覆盖全国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水利普查没有固定的部门和人员编制。此外,与其他普查不同,水利普查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水利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遴选门槛较高。如何避免因为人手紧缺问题而陷入普查工作难以开展的瓶颈,或因为普查人员技术不专业,而导致普查工作无法高效运行?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健全水利普查组织领导机制。在向市分管领导进行系统汇报的基础上,确立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工作目标,及早组建了由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同志任组长的市级领导小组,并督促各区(新区)及时成立水利普查机构和人员,层层签订水利普查责任书,以周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启动了“百日冲刺”等专项行动,并通过月度的巡回督导和政府绩效考核,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同时,水务部门与统计部门联合发文,环保、水行政执法单位协同现场调查,部门协作联动实效显著,形成了水利普查合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普查工作,从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高度和落实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要求的深度,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保障了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突出强化水利普查监督考核机制。深圳市水普办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落实水利普查责任的要求,对照水利普查责任书,分年度设置水利普查政府考核任务,逐项分解水利普查任务,细化水利普查责任,抓住进度和质量两大重点,按季度进行考核,设置科学明确的奖惩规则,并采取绩效考核约谈制度,督促排名靠后的区(新区)迎头赶上。为合理评估各区(新区)绩效情况,深圳市水普办认真落实月巡回督导制度,由专职副主任和有关技术负责人带队,每月到基层抽查、检查、审核工作进度和质量情况,促进监督和考核的有效结合,实现全市水利普查一盘棋。
三是实行水利普查技术全支撑。深圳市水普办及早选定乙级以上资质、具有丰富资料积累、熟悉深圳水务情况的技术支撑单位,安排大量技术力量过硬、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早投入水利普查,组建水利普查项目组,全面承担技术工作,确保了普查队伍的质量控制水平。同时,率先从高校选聘大学生普查员参与水利普查工作,探索水利普查校企结合,进一步优化专业化队伍组成,确保一线水利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手短缺和普查效率这两大难题。
四是调动一切可用资源。深圳市水普办紧紧抓住深圳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特点,调动与普查有关的各单位参与普查并努力实现双赢,提升水利普查的效率。例如,给排水管网普查是深圳市水利普查自选动作之一,普查数据量大,任务艰巨。为顺利开展该项工作,水普办与管网运营单位联合工作,对管网进行高效排查,既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成果的准确性,同时又使管网运营单位在工作中掌握重点。
举措三:开拓工作思路 创新普查工作方法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水利普查工作覆盖面广,涉及项目多,关联性强,繁重的工作如剥茧抽丝般千丝万缕。如何能够保证普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繁重复杂的普查工作上手?最关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普查样本的质量?深圳市水普办的工作人员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出一套自有的普查办法。
201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后,城市发展对水务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水利普查成果不仅要真实可靠,还要具有实用性,满足深圳经济社会由“速度”向“质量”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市水普办牢牢把握本级水利普查工作定位,在工作方法上实施了多项创新:一是优化工作方法,技术支撑单位编制了填表技术说明和数据分析,自行编制了给排水普查教材,组织研发了给排水普查软件,开发软件插件,记录比对和分析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由于深圳经济用水调查企业分布零散,深圳市水普办首先根据企业联系方式在Googleearth进行标记,然后在调查过程中利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现场定位,对Googleearth上的定位点进行修正。通过企业坐标定位,很快掌握各用水企业的地域分布,从而合理安排人员对密集区域的企业集中进行调查,避免绕远路、多次往返调查的现象发生。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在坚持市级统筹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将市级培训覆盖到社区,间接完成了区级培训任务,增强了区级培训的效果。三是创新普查成果运用方式。普查成果注重“三个结合”,即普查成果与水务规划审批工作相结合,普查成果与三防决策系统相结合,普查成果与水环境监管相结合。通过突出普查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强化普查成果与水务工作任务的融合对接,大大强化了水利普查工作对城市功能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转型等方面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
举措四:严把普查数据关 确保普查成果质量
数据质量是水利普查的生命线。经过一线水利普查工作人员的努力,大量数据顺利收集上来了,但如果不能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就不能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如何评定和判断这些成果的质量?对于海量的数据,又怎样去粗取精呢?深圳市水普办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他们把水利普查工作的成效作为水务部门创造“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坚持精心组织,科学管理,通过建立“三大机制”,严格控制时间节点,切实保证普查质量。一是建立数据质量多层审核和交叉互审机制。实施普查数据由技术支撑单位互校互审,分阶段由技术支撑单位、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业务处室、专家咨询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其他资深技术专家等5个关口分别把关。将普查数据与现有多项资料全方位比对,突出审核汇总平衡这一重点和难点,归纳总结易错点,编制技术审核指南。同时,在各区完成自审的基础上,组织协调各区及各技术支撑单位交叉互审,进一步提高准确性。二是建立普查质量监督检查机制。以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为核心,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把水利普查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水务建设与管理”指标体系,突出进度和质量的重点,细化量化并从严落实绩效考核办法,将水利普查成果质量与本单位工作质量考核紧密挂钩,有效提高了各级各部门注重普查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培训指导与技术交流机制。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市级业务培训。通过编制指导性文件、每月巡回督导、召开技术交流会、召开每周例会、电话和QQ在线答疑等形式,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抓住重点和难点,先试点探索,掌握实战经验后再推开;如组织各区参与宝安区水量平衡试点工作后再全面推开。又如采用“取水口—原水工程—水厂—给水管—用水大户—排水管—排污口”干线系统分析方法,编发取、供、用、排水量汇总平衡分析大纲指导区级汇总和水量平衡。培训指导注重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调研学习与经验交流相结合,在组织现场演练、实地指导的同时,组织人员前往水务城市及普查试点城市交流借鉴经验,与来访的北京、新疆等省区市交流体会,丰富了相关经验。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3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