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2月10日讯 (记者 张恭)在这个“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年之初,记者来到贺兰山下守冬鏖战的水利建设工地上,就宁夏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贯彻好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的新思路新打算,正在工地慰问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袁进琳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袁进琳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之后,宁夏在春节前就贯彻会议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召开了全区水利工作会议,总结了成绩,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思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聚精会神干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情。
袁进琳说,宁夏水利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资源型、工程型、管理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全区仍有22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随着国债资金的逐步淡出,水利投资逐步减少,水利投资不足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工程管理亟待加强。另一方面,新时期水资源管理、水利经营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特别是水价改革将成为重点和难点。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难得机遇,用节水工作统领水利全局。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中央治水思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坚持依法治水,坚持“跳出农业干水利,面向全局谋发展”,以节水型社会建设统揽全局,以节水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可持续水利,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
“十一五”期间,宁夏水利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完成节水型社会试点阶段的建设任务,水权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水市场初具规模,全民节水和公众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全区耗水总量控制在41.5亿立方米以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黄河宁夏段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银川、石嘴山等城市防洪达标,全区灌溉面积控制在790万亩,力争解决1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1万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建立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重点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建立区域高效节水的经济产业体系;以重点农业配置和节水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区域水安全保障与高效用水工程技术体系;以水权制度和水价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健全的科学水管理体系;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促进人水和谐为目标,构建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以健全节水法制和促进公众参与为核心,营造良好的节水社会环境。通过五年的建设,实现区域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施青铜峡灌区唐西、惠汉总干渠两两合并改造工程,加快青铜峡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实现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实施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和扶贫扬黄调概后续工程,实现中部干旱带四大扬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和配置,保障人饮安全和经济社会用水。实施六盘山水系综合开发,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丰枯补给和南北调配,解决固原地区水资源严重不平衡和短缺问题。实施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南部山区按流域配置水资源,保障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大柳树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袁进琳说,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宁夏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6年是宁夏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头一年,要采取全面推进与试点探索相结合方式,重点做好体制改革、制度建设、重点工程和示范区建设的准备、启动与前期建设工作。召开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动员大会,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决议》,建立和完善节水型社会创新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二是扎实做好“十一五”发展与改革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综合规划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水利骨干工程框架,建设扶贫扬黄一期工程下马关灌区、太阳山供水等工程,完成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竣工验收,续建汉延渠与惠农渠上段、唐徕渠与西干渠上段合并改造工程,贯通西夏渠隧洞工程并开挖渠道14.2公里,宁东供水工程完成净配水工程,开工建设第三排水沟清淤扩整工程,完成苋麻河等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争取开工小兴仁引水工程,继续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黄河治理二期工程,完成镇北堡拦洪库一期工程。四是进一步推进水利改革,全面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工作,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稳定现有水利建设基金、增加水资源费附加、开征水(火)电企业水资源费等途径,创新水利建设基金,建立稳定长效的水利投入机制。加快水价改革,制定实施指导水价与协议水价相结合、地域水价与时段水价相结合的灵活水价政策的方案,认真做好引黄灌区供水成本测算工作,今年适当时机调整农业供水水价。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加强对水利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稽查,认真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保证投资效益的发挥。加大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力度,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以水养水。五是抓好农村水利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水利设施基础,抓住国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投资的机遇,把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实施整县推进,重点解决中部干旱带饮水困难问题,力争使20万人用上清洁的饮用水。完成35万亩高标准旱作"三田"的建设任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94座,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条件。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深入开展“黄河杯”竞赛活动,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六是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和灌溉管理工作,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科学管理洪水,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重点城市、过境河段、大中型水库、沿山渠道安全。认真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做好黄河、银西防洪等重点区域的防汛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储备防汛抢险物资,加强洪水测报工作,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切实抓好南部山区抗旱工作,加强抗旱水源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水库、塘坝、机井和水窖等水源工程的潜力,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大力推广小畦灌溉和座水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抓好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工作,进一步强化计划用水,科学调度水量,解决好灌溉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公平、公开的供水原则,努力做到上下游均衡受益,全面完成灌溉任务。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6年2月10日